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后一個月,民進黨蔡英文主席提出了“檢討報告”,雖然2月15日民進黨于擴大中常會提出的初稿,將歸納敗選原因為:“國民黨兩岸經貿恐嚇牌奏效、選民對民進黨執政信賴感不足、中南部返鄉投票率減低、整體投票率降低、馬當局行政資源強力運用、棄宋保馬效應”等六大因素,在民進黨中常會內外有著褒貶不一的評價,尤其是呂秀蓮特別發表的萬言書,便有批判矛頭對準蔡英文的解讀。
不過,2月22日在民進黨中執會上,蔡英文除了以“一肩扛起”的態度承認,她個人在“包括團結全黨、人事安排、選舉提名的處理、競選團隊組成、選舉策略、政策攻防、與社會各界溝通各方面”,都有改善空間之外,并提出修正后的檢討報告定稿,對于關鍵敗選因素認為有二:一、國民黨有效將“九二共識”包裝成經濟議題,但民進黨未能有效回應;二、選前最后兩周誤判選民投票行為,做出錯誤選戰策略。且對民進黨所面臨結構性不利因素,包括“提升執政信賴感”、“大陸因素影響的因應”及“基層經營與政治板塊的突破”等三個面向,提出方向性的建議。
出乎意料之外,這份報告在民進黨中執會中獲得全場掌聲的肯定,沒有任何的批判聲音。對此,臺灣《中央日報》網絡版26日發表評論說,面對民進黨敗選檢討如此戲劇化的轉變,支持者固然不可以“避免分裂”的態度全盤接受,反對者也不宜以“譏嘲反諷”的態度落井下石。因此,民進黨必須持續聆聽來自黨內、外的不同意見,就算做不到“聞過則喜”,也不必概以政治斗爭視之。
“空心蔡”風格的選舉檢討
評論指出,所謂的檢討報告,必然是一種自我反省的結果,在缺乏類如自然科學實驗方法加以檢驗其因果關系的前提下,沒有人可以確定被提出來檢討的原因,究竟是不是全部的原因?或者每一個原因的影響成分又有多大?但是,經由眾人的智慧,至少有一些因素,會被大家所共同認可,例如2008年選舉民進黨慘敗,最重要的因素絕對是“陳水扁貪腐”,除非刻意的回避,當然不可能不列為敗選因素。
然而,評論說,“2012選舉檢討報告”無論是初稿的六因素,或是定稿的兩因素,民進黨所檢討的絕大部分都是“外部因素”,雖也有自我檢討意味較高的“內部因素”提出:“選民對民進黨執政信賴感不足”與“選戰策略錯誤”,卻沒有詳細的分析,也沒有提出具體的改善對策,即使是針對三項結構性不利因素,提出了所謂的“方向性的建議”,也只是停留在原則性的描述而已,完全看不出具體的作為。
其實,這樣的檢討報告正是維持了“空心蔡”的一貫風格:出題目給別人作答,回想蔡英文在選戰過程中所拋出的每一個口號(slogan),例如“臺灣共識”、“大聯合政府”,“協商式民主”…,都只是賦予了遐想而缺乏扎實內容的華麗辭藻,更何況,這些值得檢討的因素之外,為什么在馬英九宣稱“九二共識贏了”的情形下,完全不討論“九二共識”因素的影響?拿“九二共識是不存在的東西”作為排除討論的理由,那還真不是普通的鴕鳥心態了。
影響中間選民“對民進黨執政信賴感”的探討
民進黨不是不知道“兩岸關系”議題在選舉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否則,也就不會提出“國民黨兩岸經貿恐嚇牌奏效”或“大陸因素影響的因應”的檢討內容了。其實,民進黨的政治菁英無論是公開或私下前往大陸訪問者絕非少數,因此,說民進黨不與大陸互動或不了解大陸絕非事實,問題是,從“臺獨黨綱”到 “臺灣前途決議文”,再到“正常國家決議文”,民進黨始終以“臺灣獨立建國”做為基本理念,自然與大陸所主張的“一個中國”之間存在無法跨越的鴻溝。同時,民進黨動輒于政治動員中將中國大陸妖魔化的作為,當然也難以建立互信,加上執政八年期間兩岸關系冰封的經驗,這才是“選民對民進黨執政信賴感不足”的關鍵因素。民進黨不真誠面對兩岸政策的盲點,便只能固守“臺獨”基本盤,自然找不到中間選民“增加對民進黨執政信賴感”的解決之道。
九二共識:民進黨不能回避的檢討因素
民進黨在理性上當然知道,建立良好的兩岸關系則是一條必須走的路,前提則是能夠與中國大陸取得共同建構良好兩岸關系的方法。國民黨是以“九二共識”為基礎,而且也獲得中國大陸的認同,所以兩岸關系才有這四年來快速的進展。蔡英文提出的“臺灣共識”,或許也有相同的政策目標,但是,不容否認,無論是“九二共識”或“臺灣共識”,絕不在名稱上的異同,而在于內涵上是否能為兩岸的多數人民與執政當局所接受。
但是,蔡英文所揭諸的“臺灣共識”,卻沒有解答下述的疑問:
一、“臺灣共識”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二、如果“九二共識”沒能獲得民進黨的認同,而無法被視為是臺灣的共識,那么“臺灣共識”又如何能夠成為臺灣的共識呢?
三、大陸當局會不會,或者進一步問,為什么會轉而接受“臺灣共識”,做為愿意與民進黨執政下,共同建構良好兩岸關系的前提?
在未充分解答這三個疑問的情形下,選民當然會問,為什么要舍棄一個已經有助推展良好兩岸關系的前提:“九二共識”,而去接受一個內涵、效用都還處于撲朔迷離的“九二共識”呢?坦白說,這還真是一個太小看臺灣地區選民智慧的選舉策略。
民進黨的困境還不僅僅在于“臺灣共識”的內容空洞,更要命的是,即使民進黨中已經出現“若不修改(臺獨)黨綱,未來空間有限”的聲音,還是有不少的政治人物,根本不愿意承認兩岸路線是這次敗選的主因,尤其是“獨”派團體,仍然堅持“九二共識”絕非民進黨敗選主因,例如林濁水便認為:“民進黨失分不是不愿放棄既有的‘國家定位’立場而屈就‘九二共識’,而是在政策能力上不被信任,因此不檢討政策能力,反而主張修改‘臺獨’黨綱,是屬腳痛砍頭的作法”;蘇煥智更認為:“民進黨只要努力塑造‘現狀維護者’的品牌,就能贏得多數民意信任!
那么,什么才是“維持現狀”的論述呢?當《臺灣前途決議文》還是要拿來當作選舉時政治動員的工具時,又如何能營造兩岸之間的互信?其次,有關“維持現狀”的話語權,并不是僅掌握在民進黨的手上,民進黨憑什么相信自己可以獨占“維持現狀”的話語權?并且不會造成“改變現狀”的危機?
換句話說,民進黨既不能單獨界定“維持現狀”的意涵,又不愿意接受已有“維持現狀”的意涵,除非民進黨永遠在野,否則,對民進黨兩岸政策能力“無法安心、不能信賴”的選民,當然會做出他們檢驗的決定,況且,就算多數人民選擇了“安定”的價值,又何錯之有?民進黨豈能以“經濟恐嚇牌奏效”,厚誣同樣體現“主權在民”的選舉結果。
民進黨面臨分裂與團結的選擇
民進黨今天面對的困境是:放棄“臺獨”黨綱、回歸主流民意,恐面臨“獨”派出走的分裂局面;堅持“臺獨”黨綱、固守鐵桿基本盤,又恐陷入執政遙遙無期的局面。這是民進黨未來走向的一大考驗,真誠盼望民進黨政治菁英能夠展現妥善處理的大智慧。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