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日報》10日發表社論說,臺灣新行政團隊組成伊始,號稱“財經內閣”,但因新財經首長多來自原“內閣”,遭到“大風吹”批評,然而實質上,這可能是讓人驚喜的神來之筆。曾任臺當局“經濟部長”、“政務委員”的新任臺當局“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近日陳述其施政方向時,就展現了揉合經驗與專業的成熟,沒有新手上路的生疏。
社論說,尹啟銘長久在臺灣經濟第一線奮戰,在2000年首次臺灣政黨輪替時擔任臺當局“經濟部常務次長”,而在2005年卸下官職,直到2008年政黨再度輪替,復出接掌臺當局“經濟部”,再轉任“政務委員”,并因獲國民黨不分區民代提名而轉換戰場,雖未當選,但這次“內閣”改組仍獲馬英九重用,出任有“內閣”經濟總規劃師之稱的“經建會主委”,得以再次大展身手的機會。
社論指出,就在這同一期間,臺灣經濟也愈趨困頓,不僅成長率直趨下滑,而且在投資、消費兩皆不振的情況下,對中國大陸世界工廠的依賴日深,甚至賴以為命脈,情勢極其可危,但不問何黨主政,率皆遷延茍且、得過且過,既不知深探病因,更不能開創新機。臺灣的命脈難再延續,臺灣經濟陷入數十年來未見的危境之中。
尹啟銘甫上任的公開談話,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經濟病根即在島內投資不振、產業結構失衡,對癥的藥方即是積極推動自由經濟示范區,并努力提高服務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度。
社論認為,臺灣服務業在GDP中高占七成的事實早已存在,但其平均所得偏低,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僅與占GDP三成的制造業相當,此一更深層的現實,十余年來卻乏人聞問。果能如尹啟銘所期望,將服務業對成長率的貢獻提高至六成或七成,經濟成長率將立即大增1至2個百分點;更因服務業以中小企業與中低所得者為其主體,平均所得乃至貧富差距亦將大獲改善。
只是大多數中小企業從事的只是勉強糊口的邊緣性工作,其中甚多乃是20多年前加工出口業退出臺灣后倉促轉型而成,如何提升其生產力與附加價值,并非易事,需要下大工夫、投下大量資源方足為功。因此,看出問題、抓對方向,只是起步而已,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
至于臺灣自由經濟示范區,其基本構想早已提出,并因單一部門擘劃的自由經濟示范區難免自我設限,如今交由臺當局“經建會”從事跨部門的規劃,其格局自將大有不同。
社論說,事實上,尹啟銘數年來即曾對經濟特區多有著墨,其心目中的臺灣自由經濟示范區是足與大陸改革的經濟特區相提并論的自由開放試點,并期望以此為基地向全臺各地擴展,讓臺灣能成為自由經濟體;同時,也藉由這些在臺形成的經濟特區為跳板,與大陸在閩、粵及天津的經濟特區對接,一方面加速推展航運貿易自由化,一方面則在兩岸自由貿易與協定協商完成之前,先構造一個示范性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使兩岸經濟與貿易的往來更自然平順地過渡到全面自由化。
這樣的規劃還有一個立即的附帶利益。以臺灣的地理優勢與兩岸經濟的互補關系,一個完全自由開放的經濟特區,可迅速成為與對岸經濟特區聯結的重要橋梁,進而吸引大批重要的企業爭相進入,則自其規劃伊始,從基礎建設與軟硬體設施上,島內外大量資金將蜂擁投入,大幅提振島內投資;一旦正式運作,確有望成為帶動臺灣經濟成長的新火車頭,經濟貢獻難以估量。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