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中國時報》16日發表社論說,馬英九這次連任戰打得辛苦,但最后仍能拿下5成2的選票,顯示過半的臺灣選民,不愿意冒險讓兩岸現狀翻盤,他們相信,如果再給馬英九4年機會,臺灣有機會在目前的兩岸現狀下,更進一步繁榮發展。
社論說,何謂兩岸現狀?現狀其實是流動的,臺灣當前的兩岸情勢,別說是有別于2004年的劍拔弩張,和2008年馬英九當選前的停滯狀態,也有所不同。確實,馬英九當局4年來,兩岸現狀有所改變,這包括恢復斷航60年的兩岸直航,以及在兩岸簽定十六項協議之后的司法互助、罪犯遣返、金融合作,還有ECFA簽定后,大陸在關稅方面的諸多讓利等。
這可以解釋,為何在這次島內選舉,會史無前例、有那么多企業家站出來挺“九二共識”,因為他們在這個新現狀中看到利基,但這并不是如民進黨所說,是馬當局釋放給“有錢人”的利多而已,正如選前一天站出來的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所說的,企業需要一個安定的環境才能永續經營,臺灣并不是一個階級對立的社會,企業能永續經營,全民才能獲利;這次過半選民的支持,顯示多數人對和平紅利是有所期待的。
社論說,選舉時幾次政見發表會,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都不忘批評馬英九,無法了解庶民的感受;但是,從選舉的結果顯示,有些數字確實會打動人心,這些數字當然不只是8、9個百分點的經濟成長率,人民更有實際感受的可能是,馬英九任內增加了70個免簽國,這不只包括日本、英國、歐盟等重要國家,連和臺灣關系最緊密的美國,也在去年底將臺灣列入免簽候選國;同樣的,在兩岸簽了ECFA之后,日本、新西蘭和臺灣開始談投資保障合作,選民也開始期待,臺灣參加WTO(世界貿易組織)后仍然無法避免了邊緣化命運,但洽簽兩岸ECFA之后,也許可開出一條機會之路。
蔡英文將這次選舉的主軸打成“到底有沒有九二共識”的考古學,但她更該面對的,是“該不該有九二共識”,或是“九二共識對臺灣的效用”。正如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前處長包道格接受訪問時所說,“九二共識”是一個非常具有創意的模式,中間容許模糊存在,讓各自的主權能維持,但實務議題又能夠得到解決;包道格是旁觀者清的說出了“九二共識”的效能。
社論指出,民進黨不愿接受“九二共識”;也許,民進黨忘了,民間對兩岸和平的期待是新高。“九二共識”的最大意義在于,它化解了兩難之局,不但擱置主權爭議,也讓兩岸可以順利展開協商。
正因為民進黨及蔡英文不愿接受“九二共識”,卻又提不出一套解決兩岸歧見的有效方法,反而提出內容空泛的“臺灣共識”,徒增外界疑慮,因此選戰到最后關頭,兩岸再度成為民進黨的“罩門”。
選票流向也證明了這一點,執政的馬英九得票流失,但是失望的中間選民并未全盤流向蔡英文,蔡英文只拿到比民進黨基本盤好一點的4成5,也不如去年五都選舉時的4成9佳績;選民很清楚,此次選舉攸關兩岸政策,蔡英文選前說不清兩岸政策,選民怎敢讓兩岸及臺灣的未來,都進入不確定的狀態。
社論說,另一個和兩岸經貿交流有關的選舉數字,也值得觀察。這次的選舉,還是維持了北藍南綠的基本結構,但是馬英九贏蔡英文的一個關鍵在于,他在北部維持大勝,在南部卻只是小輸,蔡在比較弱的北部,都只拿到3成多的選票;相對的,馬卻能在比較弱的大高雄及屏東都維持了4成的得票率,雙英在南部的差距遠遠小于2004年時的藍綠對決。
如何解讀這樣的數字?一個錯誤的解讀,對政黨發展可能有致命的后果。例如,綠營可能鑒于臺聯黨異軍突起、拿到9%的政黨票,相對于民進黨不夠好看的成績,解讀這是因為蔡英文及民進黨不像陳水扁當年挑起的極“獨”路線,因此無法將南部選票極大化。如果民進黨如此解讀,則未來4年不但無法在兩岸方向轉型,民進黨內可能還會陷入路線分裂之爭,這樣的民進黨,4年后挑戰國民黨時,只怕會跟這次的民進黨碰到一樣的兩岸瓶頸。
國民黨可以樂觀的是,這次派到艱困選區的刺客蘇俊賓、陳以真等人,最后雖然沒有當選,但是選舉結果卻都不錯,可見選對人,再怎樣的鐵票區,都有機會松動;更重要的是政策,馬當局重視的兩岸利多,一開始并未擴散,升斗小民似乎無感,但藍營這次能穩住南部,大陸游客赴臺及兩岸經貿的效應,卻也是值得觀察的重點。
對連任的馬英九而言,這應該是最大的鼓舞。這不只是藍營是否能贏回南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只要是勇于執行對的政策,即使是最有敵意的選民,有一天也可能認同你,這才是5成2選票背后最大的意義。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