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游客赴臺個人游啟動以來,赴臺旅游人數不如預期引起了各方高度關注。個人游雷大雨小,成效嚴重縮水,有必要加以深究。臺灣《旺報》今日刊載社評分析,各地都在競爭觀光客尤其是陸客商機,臺灣不能存有坐待陸客自動上門的錯誤心態,當局也必須負起責任,加強對業者管理及做好旅游安全配套,讓陸客有強烈意愿赴臺旅游,享受寶島美好的風土人情。
全文摘編如下:
島內在6月28日開放大陸游客赴臺個人游,但首月赴臺人數區區578人,僅略高于1天500人的配額。個人游雷大雨小,成效嚴重縮水,讓馬當局備受責難,究竟問題出在那里?有必要加以深究。
根據觀光部門的解釋,大陸相關單位首月核發赴臺個人游大陸游客之通行證逾1萬2千人,但向臺方申請入境人數僅1千7百余人,顯示尚有許多取得大陸赴臺通行證的游客尚未付諸行動。“陸委會”官員指目前尚在磨合期,陸客人數會隨時間逐漸增加。
回顧自2008年7月開放陸客旅行團赴臺之經驗,初期團客人數亦遠低于每天3千人的配額,但隨著大陸方面審批及商業操作模式漸趨成熟,團客人數逐步增溫,再加上大陸開放赴臺旅行地區由局部逐漸擴大到全部,以及各省市政府政策鼓勵組團赴臺旅游,因而自去年開始團客人數暴增,5、6月旅游黃金時段甚至沖到平均每日6、7千人。
主管部門依據團客經驗期待個人游陸客將會由冷漸熱。從制度面分析,兩岸主管部門對陸客個人游的規范及設計,存在很多盲點,讓個人游人數不易增加。為確保赴臺旅客的品質,兩岸經過充分協商,先從北京、上海、廈門開始試辦,并對個人游旅客的資格及條件作一些限制,原本無可厚非,但關鍵在于既已開放,卻仍有配額限制,又規定須透過旅行社代辦,而且和團客管理制度同時并行,結果難免出現若干不合理現象。例如有資格代辦的旅行社,往往因為團客利潤相對較高,故對代辦個人游興趣缺缺,更不用說主動促銷。
大陸迄今準許個人游的僅限于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而且是采循序漸進,逐步擴大適用個人游省市。臺灣應參考港、澳、星模式,衡酌客觀條件,及早實現真正的陸客赴臺個人游,才能突破人數的瓶頸。
其次,有很多人認為赴香港大陸觀光客平均每年逾2000萬人次,其中個人游旅客近6成。相較香港彈丸之地,臺灣沒有理由做不到。惟從客觀條件來看,香港陸客多,是因為毗鄰深圳及廣東,陸客赴港旅程短,其中很多都是停留一、兩天或當日來回,費用便宜。兩岸間以最接近臺灣的福建省計算,平均距離超過200公里,陸客平均停留期間超過7天,所需費用至少1~2萬人民幣。開放迄今3年,去年陸客人數沖到120萬人次,已屬不易。而自由行除背包客等自助式旅行外,費用相對較高,要吸引大量陸客更非容易。這是很現實問題,期待過高,失望會愈大。
更須警惕的是,業者為爭取陸客商機,重量不重質,短短3年陸客接待品質江河日下,據業者反映,很多陸客團團費已低到每日30美元以下甚至是零團費,其品質可以想見。陸客赴臺旅游和期待差距太大,感受自然不佳,再加上陸客赴臺事故頻傳,安全保障受到質疑,更影響陸客赴臺意愿。近幾個月團客人數較去年平均減少2~3成,對當局及業者皆是警訊。
金融海嘯后,全球經濟復蘇遲緩,各地都在競爭觀光客尤其是陸客商機,臺灣不能存有坐待陸客自動上門的錯誤心態,當局也必須負起責任,加強對業者管理及做好旅游安全配套,讓陸客有強烈意愿赴臺灣旅游。臺灣讓大陸人民驚艷之處非常之多,就看我們如何從全方位的思考,更努力爭取陸客赴臺一游,享受寶島美好的風土人情。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