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食品安全近日被塑化劑風困擾。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日刊文指出,塑化劑事件顯示的恐怕不只是臺灣的食品安全網破了一個大洞,也顯示了整個社會陷入一種道德虛無的狀態,而其源頭,某些激進政治主張者一再出現失序無品的行為,難辭其疚,因為他們為社會做了最壞的示范,鼓動社會形成一種“不把別人當人看”的氛圍與行為模式,這是臺灣之憂。
全文摘編如下:
塑化劑風暴來的又快又急,幾天的時間里已席卷全臺,飲料、食品、藥品…幾乎只要是吃進嘴里的東西,都讓人有可能涉及添加塑化劑的疑云,尤其是連知名大品牌都涉及,更讓消費者人人自危,簡直不知道到底吃什么才是安全的。
臺灣人向來自詡文明進步,特別是在吃的方面,不但以美味著稱,也非常重視食品的安全衛生,塑化劑事件卻讓人感慨,原來在我們所不知道的角落里,還潛藏著如此驚人的危機,更讓人驚覺,現代社會的商業機制環環相扣,只要有極少數的人失去良知、忘了專業,就會帶給整個社會一場不知伊于胡底的災難。原來信任是建立在這么脆弱的基礎上,只要一個風吹草動,就會土崩瓦解。
投機取巧、唯利是圖的奸商或許是個別事件,然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以及,人跟人是用什么樣的方式在互動著的等集體條件,卻也一定程度提供了心存不法之人為惡的環境與土壤,這也就是為什么在這個紛亂的世代里,總要提倡回到善良、淳厚的傳統社會的理由,畢竟人心向善才是止惡的基本力量。盡管每個時代都可能有不肖之徒,但是,當一個社會的大多數人還是相信美德,愿意從自己開始做一些善事,也盡自己的力量阻擋惡事,即使不能完全杜絕壞人惡事,至少不會讓一件有害于大眾的事,因循持續,不斷擴大影響,因為在事件里各個環節中,總有夠敏銳、心地夠好的人,會盡速發現,及早結束惡人行惡。
這次食品添加塑化劑的事件,也的確是因為有夠敏銳、愿意鍥而不舍追蹤的檢驗人員才得以曝光,進而引發重視和一連串的查緝行動。然而在對這些檢驗人員心懷感激的同時,一定也有很多人感嘆,業者違法添加塑化劑已經五年了,五年來,多少專業的食品業相關人員曾經手這些原材料的采購與管理,難道這些人都未曾有過一絲一毫的“異樣之感”嗎,不覺得哪里有些不對勁嗎?他們是認為事不關己,還是覺得少惹事生非的好?
而這些形同在販毒的業者又是在什么樣的心態下,對自己給人們帶來的災難無動于衷呢?臺灣社會長期以來陷于爭吵、爭斗的紛亂氛圍里,對于想法不同的人,連大學教授都可以公然以流氓姿態傷害、羞辱他人,想想看,如果高級知識分子常常以行動鼓勵人可以“異化”別人,這樣的一個社會能夠讓人懂得要有教養,能激發人應說要憑有良知與良心行事嗎?塑化劑事件顯示的恐怕不只是臺灣的食品安全網破了一個大洞,也顯示了整個社會陷入一種道德虛無的狀態,而其源頭,某些激進政治主張者一再出現失序無品的行為,難辭其疚,因為他們為社會做了最壞的示范,鼓動社會形成一種“不把別人當人看”的氛圍與行為模式,這是臺灣之憂。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