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陸學者徐博東、黃志平合作撰寫的《丘逢甲傳》(增訂本),即將在北京與臺北分別推出簡、繁兩種字體的新版本同時面世。香港中評社今日刊載了前國臺辦副主任、北京聯(lián)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名譽院長唐樹備為該書出版撰寫的序言。
全文如下:
喜悉徐博東、黃志平兩位學者合撰的《丘逢甲傳》第四版“增訂本”,在北京與臺北分別推出簡、繁兩種字體的新版本,近期即將問世,對此,我十分欣慰,并表示誠摯的賀意。
丘逢甲(1864—1912)在近代臺灣史上是一位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他對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也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清末民初的文史名家梁啟超、黃遵憲、柳亞子、王蕓生等都有過肯定的評價,表彰其倡導自主抗日保臺衛(wèi)國的義舉,“頗足表現(xiàn)我中華民族之精神”,贊譽丘為“詩界革命之巨子”。但由于多種原因,上世紀的中葉,丘氏研究在大陸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tài),到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后,情況才有所改變。三十多年來,海峽兩岸文史學界對丘氏的研究日益廣泛、深入,取得了許多共識。據(jù)悉,2009年11月,在廣州舉行了由中山大學與臺中逢甲大學聯(lián)合主辦的紀念丘逢甲誕生一百四十五周年的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兩岸學者對丘氏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都感到十分振奮,并一致認為,今后不應再糾纏于諸如“挾餉以去”等這類查無實據(jù)的所謂“疑點”或“難點”,理應轉(zhuǎn)向深入探討丘氏思想文化遺產(chǎn)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相互關系上來。我覺得兩岸學者的這個共識與建議,非常及時,也十分可貴。
丘逢甲先生辭世將近百年了,然而他留給我們的思想文化遺產(chǎn)卻彌足珍貴。我以為這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