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技術雖是醫學問題,但其中的政策選擇仍和其他政策一樣,要遵守經濟學的大原則:在資源有限這限制下,設法找出最有利的策略。臺灣《經濟日報》6日發表社論說,最近有些官員的言行顯示,他們似未認清或不在乎我們的資源限制,因此他們所擬的對策很可能不是最好的,甚至可能是不可行的。
社論舉例說,“衛生署署長”楊志良不久前說,臺灣三成的人同時感染新流感反而省事,只要努力防疫一星期疫情就結束了。他講這句話時似乎沒有想到,若30%甚至只要3%的人同時感染,島內的醫療設備就會嚴重不足,不只死亡率會大幅上升,民眾也會陷入恐慌。換言之,官員們并未認真注意到醫療設備和人員是我們可能遭遇的資源限制,因此他們的政策也未考慮如何減輕或避開這項資源限制。
據專業人士指出,臺灣加護病房有7000多病床,平常使用率超過七成,因此可用于新流感病患的約僅2000床。而若每個新流感重癥病患平均住加護病房8天,則只要連續8天平均每天出現超過250名須住加護病房的病人,2000床就會被占滿,屆時可能爆發嚴重的危機。而每天出現超過250重癥患者似非不可能發生的事。感冒大流行時常呈幾何級數擴散;有人認為新流感的感染人數可能7天甚至4天就會加一倍。若7天加一倍,以目前每天出現近10名重癥患者的速度,在5周內即可能加快到每天超過320人。更何況流感疫苗可能要到12月才生效,距今還有12周以上,因此上述簡化的推算再怎么打折扣,在流感疫苗生效之前即有太多人感染的可能性仍不可忽視。
既然醫療設備及疫苗生效日期這兩個限制因素都不易改善,政策的一個重要方向應是設法降低疫情擴散的速度。曾對抗SARS的“衛生署長”陳建仁和“疾管局長”蘇益仁,以及臺北醫學大學的邱弘毅院長,都主張讓病患提早服用克流感,早吃早好并減少成為重癥的可能性,即可以減少傳染給別人的機會,從而降低疫情擴散的速度。這將不只使我們較可能避免同時間病患人數多到超過醫療設備的負荷,也可使更多人能藉接種疫苗而免于感染及感染之后的死亡風險。
社論稱,然而臺當局官員卻以錯誤的理由不屑地反對這種建議。“疾管局中區指揮官”王任賢,指責陳建仁書沒讀通。他的理由之一是“沒有人能控制住新流感的擴散”。如果他的意思是說我們無法完全阻止疫情擴散,那是廢話;因為陳建仁等專家的意見并不是要完全阻止擴散,只是要降低擴散速度而已。如果王指揮官的意思是我們無法降低擴散的速度,那他顯然錯了;因為早用克流感和施打疫苗都可以降低擴散速度。官員不能隨便雙手一攤說沒辦法。
王指揮官反對提早用克流感的另一個理由,是第8天才服用克流感仍然有效。但就算30天才用藥仍有效,病毒卻多了20多天的傳播機會,而有些病人也可能在用藥前就往生,因此他這理由根本不能拿來反對提早用藥。也有人擔心提早用藥會造成抗藥性,但這似仍無定論;蘇益仁前局長也指出抗藥性的產生主要是在幾年后,而屆時新流感疫情已過,抗藥性不是大問題。提早投藥也面對另一個資源限制,也就是克流感存量可能不足。但臺當局已大方依照在野黨和專家的建議購置更多克流感,因此這項限制應已不存在。
社論最后總結說,由此看來我們最重要的限制條件乃是醫療設備不足;因此以提早用藥和其他方法來降低新流感擴散速度,以免病患增加太快而無醫療設備可用,應是依經濟原則正確的政策方向。
[責任編輯:王賽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