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為自己近日受到不公平指責憤而訴諸法律的做法做出解釋。在社論中,《中國時報》陳述了自己在島內遇到的種種不公正待遇,大聲疾呼:“如果臺灣社會還講究公與義,任何人如果胡亂被扣上“賣臺”之時,該向誰討回一個公道?”
社論摘錄如下
誰喜歡打官司?雖然司法是正義最后一道防線,是保障維系己身權益最基本的程序,但終究沒有人會笨到以司法救濟尋求公道,因為上法院不只是找別人的麻煩,也是找自己的麻煩。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對過去以妄加揣測之詞扣“賣臺”帽子的所有論者寄出存證信函,引發傳播學界空前未有之批評,并以言論自由遭到威脅發動聯署,我們只能在這說:所有加諸于我們的批評言辭,都聽到了,對于我們標榜的理念被一再嚴重曲解,真的只能在此表達深沉的遺憾。對一個正派經營媒體之人而言,所有一切的批評意見,我們都嚴肅且謹慎以對。
做為媒體經營者,不論相關論者們所提示的昔日創辦人,或者接手經營的新團隊,都清楚知曉媒體的社會責任何在,也念茲在茲臺灣最大多數讀者所在乎的重要新聞。我們的理念與想法,從不只是閱讀率或廣告市占率,我們的想法是:每一則新聞,從各版頭條到角落的每一欄題,都要思考:能不能對改善政治社會文化生活有一點點的幫助?這也是為什么八卦新聞當道之后,中時媒體集團依舊維持初衷,媒體生態與環境無限惡化之后,我們還秉持一貫的理念,企圖做一份“質報”,質報不是臺北的報紙,我們心目中的質報是:讓早已跨足國際的臺灣,看到更多面向的世界,看到兩岸和平發展潮流的進展,看到我們所無法容忍的政治社會風氣,還有一點點改善的可能。
[責任編輯:王賽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