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深受全球性金融危機沖擊,景氣越來越差,臺當局“行政院”日前原則確定,將針對每戶年收入一百二十萬以下者,發放消費券每戶約一萬元,臺灣《中華日報》社論說,盡管各方看法不盡一致,但整體看來,此項措施對于刺激民間消費,挽救經濟頹勢,必然有正面的效果。
由于金融海嘯持續擴大,全球經濟都陷于困境,臺灣淺碟型經濟以外銷為導向,受傷尤其嚴重,盡管當局陸續采取“擴大內需方案”等刺激景氣措施,但效果未如預期,不只股市跌跌不休,民間消費也日趨遲滯,市場景氣自然更加低迷。
“經建會”日前公布九月景氣燈號,亮出今年第二個代表衰退的藍燈,分數從八月的十八分降至十二分,不僅創下近七年來新低,比SARS風暴時期還慘淡,降幅之大更刷新歷年次高紀錄,顯示島內景氣已步入收縮期。根據過去經驗,景氣收縮期一般會延續十二到十五個月,如果從今年七月的藍燈算起,最快要到明年下半年,島內經濟才會有明顯起色。
民間消費占島內生產毛額比重將近百分之六十,消費信心不斷下滑,較諸投資意愿低迷不振的嚴重性,有過之無不及,刺激消費實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事實上,不只臺灣,全世界都面臨同樣問題,最近幾個月來,除了美國之外,包括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及歐盟許多國家,都先后采取退稅、發放現金或發給消費券等方式,補助人民生活負擔,其目的無非希望藉刺激消費來增加經濟發展的動能。
社論指出,表面上看,退稅或發放現金似乎是最實惠方式,執行成本也最低,但當局財政拮據,二○○二年底至二○○七年底,債務余額從二兆八千多億元,增加到三兆六千億元,每年必須支應的債務利息平均為一千二百三十六億元,占當局總額預算歲出比例7.9%,顯示當局財政日趨惡化,退稅無異雪上加霜。何況,在不景氣時代,民眾一旦拿到退稅款,很可能對未來經濟沒有信心,寧可存蓄而不肯消費,對刺激消費的效果自然不高。發放現金的情形也大同小異。
另一方面,社論認為,“擴大內需方案”固然以推動能夠創造就業機會的公共建設為上策,但諸多治本政策,通常曠日費時,而且往往受制于非經濟因素,很難馬上達到預期效果。五百八十三億的“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預算,地方執行率(發包率)至今僅有六成,主要是受到地方議會掣肘。
社論最后說,理論上,發放消費券既沒有“預防性儲蓄”增加的問題,借由限時使用的規定,在可預期的時間內消費必然增加,而發放消費券連帶產生的成本,更可以增加經濟產值。換言之,發放消費券盡管只能帶來短期效應,但限期使用,既可貼補民眾,又可直接刺激消費,帶動生產活絡,對刺激景氣應可發揮一定的效用。
日本曾發放消費券,效果不盡理想,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只要在施為上取日本之長,雖只能嘉惠中低收入民眾,難以從根本解決景氣低迷問題,仍不失為可行措施。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說:“現在不是擔憂赤字的時候,負責任的做法是給予經濟所須的幫助。”期盼這項措施能盡速實施。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