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刊文說,“零分也能上大學”,讓民眾嚇了一跳。有人痛心疾首,大罵是“教育之恥”。有人語帶譏誚,問“零分是怎么考出來的”。但默不作聲、暗自竊喜的家長和學生也有吧,“考得再差,也總有學校可以念了”。
就像有些網友“悲天憫人”的講法:“考了零分的高中畢業生,要叫他們去那里呢?”
以前,考不上大學,多半就關在補習班里準備重考,要不然隨便上個二專,或四處混混等當兵。如今技職幾皆不存,連研究生都“沒頭路”,則零分的高中畢業生要往何處去?
零分也能上大學,便這樣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解讀。文章認為,首先當然是凸顯高中教育素質太差,也證明大學松綁有問題。不過,也有人說,比爾蓋茲和嚴長壽不也都沒念完大學嗎?人稱“廣告教父”的孫大偉,還曾被老師注明“該生素質太差”。可見學校教育“擇才”未必準確。
教育這件事,還是要回到“人”的本位來應對。從個人角度,則應使優秀人才得以精益求精,受挫的人也有再選擇、再出發的機會。去年“十八分上大學”事件喧騰,讓那個考十八分的學生受十目所視,就算學校明言“一定全力輔導”,最后還是不敢去報到。這也不太符合教育初衷吧?
文章最后說,二十年前美國社會曾有“為何錢寧不識字”的疑問,遂引發了“回到基本學科”的教改。今日此間的“零分也能上大學”爭議,會不會眾聲太高估了“大學”的神圣性,卻低估了“零分”的結構性問題?百年樹人,不該有點諄諄善誘的耐心嗎?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