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東亞研究所臺灣政治室主任李秘在即將出版的《中國評論》5月號撰文,分析民進黨未來的走向。
文章認為,國民黨同時獲得了“立法”權和行政權,也間接獲得了“司法”權,可以說實現了完全執政,但國民黨絕不可能超越民意來做任何事情。而臺灣的主流民意總是在相互矛盾的訴求之間搖擺,這樣的民意決定了民進黨仍有相當的政治空間:
——兩岸開放性與“臺灣主體性”的矛盾為民進黨提供了政治舞臺 。
——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矛盾為民進黨提供了議題空間。
未來如果民意出現調整,民進黨一定會抓住人民貧富差距、民眾健康、教育城鄉差距、環境生態等問題攻擊國民黨。
文章還認為,臺灣民眾對“主體性”、臺灣“國防安全”、社會公平正義的需求,決定了民進黨仍有很大的政治空間。但社會發展潮流又限制了民進黨的路線空間。如果民進黨繼續走激進路線,將越來越邊緣化,而被另外一股能代表民意的政治力量取代:
——兩岸和平發展主旋律讓激進路線越來越不得人心。
——臺灣民主制度走向成熟讓民粹主義沒有市場。
一方面民進黨仍有一定的政治空間,另一方面它又必須進行路線調整。但是民進黨未來具體會如何走,還要看民進黨自身的政治生態:
——重新整合而不是走向分裂。
——漸進調整而難以徹底切割。
——權力平穩過渡而不會立即世代交替。
——著重政策論述而不是街頭抗爭。
文章最后指出,民主化與本土化仍然是未來臺灣政治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民進黨的政治空間仍然很大,但這必須以其深刻的調整和改革為前提。但是民進黨改革之路仍充滿荊棘,如本土論述的封閉化、派系山頭文化傳統、基層組織的渙散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而且留給民進黨的時間并不很多。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