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蕭當選之后,代表了“兩國論”的時代結束,也重新打開了兩岸協商對話的大門。對大多數的民眾來說,沒料到,兩岸的高層對話,竟然來得如此快速,如此融洽,如此從容。不論是股市、房市,都反映了兩岸春暖花開的氣氛。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天刊載社評說,馬蕭兩人日前在記者會上表示,兩岸雖然融冰,但融得太快,也要小心變成洪水。我們認為這是非常正確的態度,不過,馬蕭兩人并未把這個觀念闡述得很清楚。事實上,這是非常值得我們關心的議題。
社評認為,觀察兩岸關系,還是要從兩岸各自的戰略利益來理解,才不致于過度一廂情愿。自從民進黨執政后,大陸對兩岸關系的態度就有了很大的改變,過去是促統,現在則是防“獨”,而在國民黨執政后,大陸的目標就是希望借由廣化、深化兩岸的各種交流,尤其是經貿交流,使兩岸走向統一。
就臺灣而言,要強化臺灣的競爭力,不能不與大陸在經貿上強化合作,包括直航、人民幣兌換、大陸觀光客來臺、陸資來臺等等。在這個過程中,臺灣如何一方面讓兩岸經貿交流順暢,另一方面又能夠保持某種程度的獨立性,是對新當局的一大挑戰。以陸資來臺為例,就必須深入評估投資的領域,規模的大小,以及可能的沖擊,才不致于產生不良的后果。
由此可知,兩岸的融冰不在快慢的問題,而在于管理的問題,這也是二00一年經發會建議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兩岸經貿政策。經發會提出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民進黨當局完全是陽奉陰違,以“瑣國”取代了積極開放,結果根本只能防堵,無法管理。事實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民間自有其管道與方式來規避政府的防堵,因此,當局的管理失效,統計數字也嚴重失真。
社評指出,在兩岸交流的過程中,維護臺灣的自主性,固然重要,但主政者還可以有更積極的態度與想法。臺灣這十余年來,已經建立了一種華人社會前所未有的民主生活方式,如果未來在內政上,主政者能夠豐富臺灣的文化內涵,美化臺灣的環境,提升生活的質量,讓臺灣成為人人向往的寶地,讓大陸民眾欣賞臺灣,學習臺灣,這才是可光耀百代的歷史功業。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