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標榜清廉、勤政、愛鄉土的民進黨,先后在一月的“立委”改選和三月的“總統”大選連續遭到挫敗,不只真的被二次政黨輪替,全黨更陷入世代是否要交替,路線是否要檢討以及價值是否要重塑的紛擾中。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民進黨到底能不能浴火重生,不僅關系該黨的興衰,也將對臺灣民主的發展前景產生深遠影響,絕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大政治議題。
回顧民進黨一路從在野到執政,花了十幾年的光陰,好不容易有了執政八年的機會,卻又被打回原形。當初民進黨就是因為清廉、勤政與愛臺灣的感性訴求打動了人心,才有了寶貴的執政機會,但八年下來貪腐事件層出不絕,讓清廉的訴求成為莫大反諷;勤政與否尚涉主觀認定,但“治國”無方、政績乏善可陳則是不爭事實。至于強調愛臺灣的理念歷經八年訴求,早已內化為臺灣的主流價值,連在野的國民黨都言必稱愛臺灣,民進黨若還想憑此一訴求壟斷選民的支持,效益當然大打折扣。
社論認為,更嚴重的是,民進黨在八年的執政期間,事實上是把愛臺灣的訴求過度操弄,變質為狹隘排他的族群沙文主義與反中情緒,這樣的理念思維,形諸于公共政策上,即是經濟上的鎖島與文化上的“去中國化”,進而不斷引發內部重大爭議,最后則是大失人心。而過度操作臺灣主體意識,甚至還成為黨內同志間攻伐排擠的工具,使得本來人才就不足的民進黨,一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反淘汰現象?胺Q是受害者的前“立委”李文忠就直言,民進黨是要繼續堅持臺灣主體意識,但是面對大選,只靠臺灣主體意識這張牌是不夠的。尤其過度的濫用,反而造成反效果,讓民進黨嘗盡苦頭。
社論進一步指出,除了基本核心價值遭濫用并出現變質外,民進黨的另一項致命傷是一再粗暴的操作虛假議題,進一步演成某種特殊的口水政治文化。這與臺灣民間一向信守的務實政治文化是大相徑庭的;過度沉迷于華麗的改革口號,雖可一度換得選民的支持與期待,但顯然經不起時間的檢驗,最終反而給外界言行不一、口號政治的譏評。
內部活力的喪失也同樣減損民進黨的生命力。民進黨崛起于草根,內部民主本是該黨的優良傳統,包括黨的政策、路線乃至用人,都可經由黨內大鳴大放來檢驗與形成共識。但黨內經過八年執政后卻逐漸變質為一言堂,堂內的民主討論盛況不再,陳水扁以豐沛資源權勢與旺盛企圖心,成為黨的唯一權力核心。造成即使政策出錯,路線偏失,用人不當,也沒有公開討論的空間,只是鄉愿地回避問題,或者簡單地歸咎于外力。結果民進黨這些年來不只黨內民主的傳統不再,也淪為不知反省、不想負責的墮落政黨。這種變質退化,在一言堂的黨內也許無法激起火花,但民主時代自然要接受選票的檢驗,而兩次的選舉,選民都用選票教訓了民進黨,等于給民進黨當頭棒喝,只是不知道能不能讓近乎麻木不仁的民進黨警醒。
社論直言,民進黨若真有反省能力,早在一月“立委”敗選后,就該正確解讀個中所釋放的訊息?上М敃r民進黨上下除口頭表示要深刻檢討、謙卑面對外,接下來的“總統”選戰還是繼續操弄撕裂族群,堅持挑撥恐嚇的策略,執政團隊貪婪腐敗的行徑與粗暴偏狹的風格也完全沒有改變。如此的言行表現,想要感動人心,贏得選舉,未免也太瞧不起廣大選民的智慧了。
敗選之后的民進黨,在怪罪別人之前,恐怕得先理清自己應該擔負怎樣的責任。如果只是虛應故事,或只是把矛頭對準別人,甚至成為新一波的黨內斗爭的工具,則民進黨終將繼續沉淪,無法得到輿論與民眾的認同。
社論最后說,著眼民主政治的常態發展,我們實在不忍看到民進黨的繼續沉淪。今天的問題已經不是民進黨該不該改革檢討,而是如何推動改革,并真正做出成績。如果連國民黨都做到了浴火重生,民進黨絕對也有機會,問題只在如何去面對,如何再出發了。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