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到后期,民進黨又開始走回悲情路線,謝長廷的“逆風前進”活動還沒走完;現在又來個陳水扁投入“臺灣入聯苦行公投活動”。
臺灣歷史上有兩次有名的苦行,一次是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國民黨精英出身的前“監察院長”陳履安,為凸顯有別于特權集團。再就是林義雄的二○○三年核四“公投”苦行,民進黨雖已執政,但停建核四仍無法闖過藍營為多數的“國會”,林義雄乃以“公投”苦行來爭取多數民意支持。
臺灣《中國時報》小社論說,“苦行”和“絕食”一樣,抗議者以自苦的方式,來喚起人民的關注,通常,這是在社會運動的初期階段,尚未得到多數民意支持時采取的手段,這種自苦運動的影響力,絕對不能輕估。
例如,當年印度圣雄甘地為抗議英國殖民而多次進行絕食,就撼動了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國六十年代一位黑人女性羅沙帕克因為拒搭種族隔離的公車,金恩牧師隨后發起蒙哥馬利市黑人拒搭公車運動,自此展開波瀾壯闊的黑人民權運動。
這些歷史上的例子點出一個重點,“苦行”之所以感動人,在于運動領導人的道德形象,陳水扁的“公投”苦行一旦成行,不要說道德形象比不上林義雄,單單隨扈的排場,就讓苦行的素樸意涵完全消失。
扁加入苦行的最大矛盾是:這七年來他一直弄不清楚,身為“總統”,他就是權柄的享有者,他沒有借人民賦予的權柄有效治理,臨去職前大玩苦行,又是所為何來?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