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只是雞肋,啃起來仍津津有味的,莫過于當今的臺灣“內閣”了。趁著馬謝兩軍殺聲震天,張揆悄悄填補了“內閣”空缺,多位落選綠委就這樣搖身“入閣”當起了政務官。
臺灣《聯合報》黑白集今天刊文說,這就是執政的好處。雖然選舉大敗,也還顧不得檢討,但手上的權力仍可盡情享用,才是最真實的。讓人困惑的是,有些職位平時故意任它空著,彷佛設不設都無所謂;直到最后三個月進入“看守”了,反倒忙著補人,這是什么道理?
要問張揆,他一定會說出“看守內閣”也要盡心盡力為臺灣打拼之類的大話,但那可沒解答大家的疑惑。且看,政治學博士郭正亮進了體委會,前黨鞭王拓接了文建會,被黨內外嫌到臭頭的“上杜下謝”全都當“寶物”留了下來。這種布局,要說“適才適所”,也很難為情吧?
“內閣”的妙用,不僅可以拿來分封同志友好,可以用來招降納叛,更可以拿來安撫及酬庸;如此一魚三吃,陳水扁八年來已發揮到極致。包括選前喬黨內紛爭作為利誘,及選后容留敗軍之將以示收編,“內閣”官職都是最“惠而不費”的好禮。贈者分文不花,受者冠蓋生輝,吃公家,撈人民;從這個角度,“內閣”在扁眼中其實已形同“黨產”。
文章指出,陳水扁創下最目不暇給的改組紀錄,也寫下最昭彰的執政劣績。從唐飛的“全民內閣”、張俊雄的“合作內閣”、游錫堃的“戰斗內閣”、謝長廷的“協調內閣”、蘇貞昌的“實事內閣”,到張揆再回鍋的“利多內閣”,標題用光,民氣也耗盡了。要說有什么收獲的話,就是扁可自詡他完成了史上最大宗的“量產政務官”計劃吧!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