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爭取不到六十天后的勝選,馬英九謝長廷兩人在選后都采取“低姿態”的策略,攻擊式的政治語言明顯少了許多。馬持續他的Long Stay行程,并針對新“立法院”的超大國民黨黨團陸續推出系列控管機制;謝這一邊除了持續與扁切割外,也釋出了將消極行使“總統”權力,甚至尋求“謝馬共治”的安排,行動上也展開了請益之旅,包括當初倒扁的紅黨在內。相較起來,反倒是已經宣示“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陳水扁,依舊姿態生猛,一會說“沒有中間路線”,一會強調等他回來“喬人事”,要不想理會他都很難,這使得距離“總統”大選不到六十天的此刻,彌漫著某種奇特而詭異的氛圍。
不諱言說,這次“立委”選舉的結果,為兩個月后的臺灣政局,預示了兩種相當罕見的政治安排,選民也只能在這兩種安排中擇其一。一個狀態是行政與立法都陷入由單一政黨主宰的局面,在這個局面中執政黨擁有壓倒優勢,在野黨幾乎難有作為;另一個狀態則是繼續維持比現狀還要更極端的朝小野大局面,相對弱勢的“總統”對上空前強勢的“國會”。因而今年三月的選舉,與其說是在選下一任的“總統”,還不如說是在選擇哪一種政治安排,是要迎接一個單一政黨壟斷一切的局面?還是要繼續忍受加強版的朝小野大對抗局面?
這種抉擇的困難,在于任何一種安排都附帶了某種代價,而不論是哪一種代價都會讓臺灣民主更進一步的倒退。選民選擇的如果是要讓國民黨行政、“立法”一把抓,那么很可能就會面臨行政獨大,但卻制衡不足的困境。試想過去幾年民進黨連在“立院”席次居弱勢的情境下,都照樣“我行我素”,國民黨如果拿下“總統”,又擁有龐大“國會”席次做后盾,講白一點,他們何須要再看誰的臉色?國民黨現在的姿態低,如果他們都已經“贏者全拿”,何須要再理會誰呢?
同樣的,選民選擇的如果是要維持“朝小野大”的局面,也就是持續讓一個民進黨的“總統”,去面對一個國民黨幾乎全面占領的“立法院”,這當然清楚意味臺灣將持續延長“藍綠對抗”的局面。盡管為了壓縮這種負面的想象發酵,謝長廷一直在打預防針,不斷強調他將如何去尊重這個多數;問題也就出在,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藝術”,如果他真的要消極行使他的“總統”權利,那么選民選他干嘛?他推出的一堆政見還有什么意義?相反的如果他還想要積極作為,也一定會碰上一個同樣會積極作為的“立法院”,后者的多數優勢甚至能讓他根本令不出“總統府”,要說不會陷入惡斗恐怕真的很難。講再直接一點,誰說讓“總統”只管“國防”、“外交”與兩岸就一定會相安無事?過去八年,這幾個領域正是朝野惡斗的主戰場哪!
講實在話,這種抉擇之所以困難,在于要讓這兩種模式正常運作,就必須要愿意謹守某種容忍、謙讓自持的倫理,而這基本上是與權力邏輯相沖突的,期待政客會突然有這種情操恐怕是緣木求魚。換言之,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此刻藍綠陣營爭先擺出“低姿態”,一定會延續到“總統”大選后。畢竟一旦權力安排大勢底定,政客的真面目很有可能就露出來了。試想如果真讓國民黨“整碗捧去”,他們還聽得進什么建言嗎?如果民進黨在這般弱勢下仍能保住政權,又何需再檢討反省什么?
所以,做為老百姓,做為選民,我們永遠不能一廂情愿的期待,只能冷眼觀察;畢竟我們已經上過太多次當,我們必須認清不論誰掌權都有可能會腐化。因此我們只有戒慎恐懼的提防,而唯一的武器,依舊是我們手中的選票。回顧過去幾年的選舉結果,其實早就充分證明,臺灣的選民已經擁有足夠能力,去教訓輕忽民意、專斷傲慢的政黨;換言之,誰也休想“吃定臺灣人民”。國民黨如果意圖藉由一黨獨大為所欲為,民進黨如果還想搬演藍綠惡斗的續集,在后來的縣市長選舉馬上就會被教訓,假如朝野政黨都感到“輸怕了”,那么就真的把選民永遠放在心中吧!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