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憑電影“斷背山”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李安回到臺灣,立即被陳水扁奉為座上賓,“授勛”、設宴,受到禮遇之高,在臺灣導演中前所未有。但這次李安憑“色.戒”二奪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挾著更高榮耀回臺宣傳,民進黨當局刻意的冷待。同樣是李安,一年之后的待遇為何出現如此大的落差?
香港中評社今天刊文說,精于政治計算的民進黨,從不放過收割別人成果機會,像李安、洋基投手王建民、超級馬拉松運動員林義杰等在國際揚名的臺灣人,都成為他們極力“消費”的對象。然而,這次民進黨放棄“消費”李安,根據民進黨的行為邏輯判斷,這是因為李安和他“色.戒”沒有“愛臺灣”的元素,難以“消費”。
“色.戒”電影,主要拍攝的地點在上海和香港,而演員、工作人員,來自兩岸三地;電影講的則是一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未,一批大學生抗日、鋤奸的愛國故事。對于無處不講“愛臺灣”的民進黨,不但沒法從“色.戒”中找不到“消費點”,而電影宣揚的愛國精神,更讓他們有若芒刺在背。
當李安公開說“‘色.戒’是拍給華人看的,外國人不懂沒關系”后,綠營終于找到“攻擊點”,曾被陳水扁稱為“臺灣之光”的李安,光環遭到綠營支持者打碎,隨之而來的是紅帽子和臭罵,甚至有人說:“既然你(李安)都說這是拍給中國人看的片子,該中國人張藝謀又這么捧你的場,我只好說,恭喜你得了這次的金獅獎,但是我這輩子都不會再看你的片子了,‘色.戒’,說真的,就算是別人出錢請我,我也絕對不會去看,以免壯不了‘中國安’的聲勢”。
文章指出,由“臺灣之光”被打成“中國安”,在臺灣并不是什么樣的怪事。出于選舉目的,民進黨當局上臺后,大肆操弄“臺灣認同”議題,把過去自然融入臺灣社會的中國文化,當作消滅目標。民進黨甚至利用手上行政資源,培植“本土”勢力,打壓異己,動不動就扣上“不愛臺灣、賣臺”的帽子,在教育、文化層面已產生了“寒蟬效應”。
從臺灣名牌中學“臺北建中”一名同學的一則留言,就可以充分看出民進黨褊狹的“愛臺灣”論,對臺灣教育所造成的嚴重影響。筆名為“駝客小熊”的同學,在發表他對李安的“色.戒”看法時說道,“李安繼‘斷背山’之后,以‘色.戒’一片再度勇奪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真是‘XX人’之光! (注:老師,為了表示我沒有特定政治立場,“XX人”之光的“XX”您可以選自己認同的填空進去)”
在民進黨人眼中,李安“不愛臺灣”的“證據”非常“充分”,一,外省人第二代;二,“色.戒”跑到上海去拍;三,男女主角都是大陸演員;四,拍中國人抗日題材電影;五,電影從來不用臺語(閩南語)……
在臺灣這種政治氛圍下,李安在回臺灣之前,已顯得非常擔心,他甚至要求政治人物不要參與“色.戒”的宣傳活動,讓“色.戒”回歸藝術的純凈空間。據報道,李安的弟弟李崗透露,“色.戒”在臺灣舉行完媒體試片后,李安便迫不及待一早從美國打電話問李崗反應如何?李崗表示,李安拍片多年,第一次急著詢問臺灣對作品的反應。
回到臺灣后,李安似乎感受到壓力更大,反覆強調,自己是臺灣的導演,“最在乎的還是臺灣觀眾的反應”。然而,綠營媒體并沒有因此放過他,對他進行嚴格的“愛不愛臺灣”思想“審查”,要求李安拿出點實際行動來證明他“真的愛臺灣”。24日凌晨,李安突然有感而發地說:“我知道電影很有爭議,但既然已經拍了,我還是會面對!”
不過,李安到底“愛不愛臺灣”,臺灣的民眾給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答案:中秋夜,“色.戒”票房就突破八百萬元新臺幣,打破臥虎藏龍的記錄,也創下臺灣中秋單日最高賣座紀錄,片商甚至大膽預估該片僅在臺北,票房就上看一億元新臺幣。
獲悉“色.戒”大受歡迎,李安幾天以來心情緊張得到放松,忍不住激動落淚。他說,不管美國影評還是威尼斯影展怎么評斷“色.戒”,他最在乎的還是故鄉的臺灣觀眾怎么看,現在心中一塊大石頭終于放下。
有分析指出,民進黨當局冷待李安和“色.戒”,是一種極度自卑的表現。“色.戒”在臺灣的票房升得越高,他們的自卑只會更嚴重。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