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又得獎,可喜可賀。不過,臺灣媒體看“色,戒”,最關心還是影片“國籍”的“正名”問題。談政治傷感情,李安自己也感委屈,卻平和強調此片乃中港臺共同制作。 臺灣聯合報黑白集今日刊登文章指出,藝術無國界,電影制作除了人才結構外,還加上資金來源問題,要辨正“血統”,不僅困難,也挺無聊。李安名列“臺灣之光”似乎理所當然;但同樣在威尼斯影展以“愛情萬歲”抱過金獅的導演蔡明亮,也遇過身分定位的頭痛事。馬來西亞出生的蔡明亮,二十歲才來臺灣念書,之后臺馬兩地拍電影。相較于李安“喝臺灣奶水長大”,擴大藝術視野及創作發光發亮卻多在紐約,要如何定義誰更是道地的“臺灣導演”呢?蔡明亮申請輔導金的資格曾被質疑,他的片子退出過金馬獎參展。若論起電影界的“國籍”爭議,蔡明亮在臺灣受質疑的紀錄,不比李安的威尼斯事件失色吧? 再舉一例:去世后被臺灣官方大力稱頌的導演楊德昌,一生成就高峰的影片“一一”乃日資拍攝,楊德昌以“為了不被侮辱”的理由而堅拒在臺發片,至今多數臺灣觀眾無緣觀賞。還有呢,這次李安電影“色,戒”的原著作家張愛玲,曾在臺灣文壇引發是否可定位為“臺灣作家”的巨大爭議;作家本人根本不理這種鳥事吧。本來無一事,到底誰在惹塵埃? 文章說,臺灣人在各行各業有所成就,除了以“臺灣之光”為標榜,難道就不能用專業角度去欣賞嗎?看電影輕松一下嘛。倒是在媒體宣傳下,很多人或會抱著專為看梁朝偉正面三點全露的心態而去看“色,戒”,恐怕這才是導演最介意之事吧! |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