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啟程對美國進行他上任以來的首次國事訪問。在美國準備紅地毯和禮炮的時候,這個國家政軍商及輿論界也在探討一個被視為越來越緊迫的問題:如何與日益崛起的中國打交道。
中國主席將帶著北京的思考和建議面對美方的困惑。冷戰結束以來,“大國關系”在中美之間逐漸積累到一個令人不安的節點,美方有學者稱之為“臨界點”,它讓美方焦慮,也讓中方感到了嚴重性。中美做一次最高級別的深入溝通,有了戰略上的迫切性。
中國被美國一些精英以及輿論看成是美國領導地位和現有國際秩序的“挑戰者”,由于美國競爭力不再像冷戰剛結束時一騎絕塵,其領導力在一些領域開始力不從心,而中國的力量規模形成對美“追趕之勢”,美國一些人的對華警惕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看中國什么都像是在蓄意改變規則,另建體系,測試美國的底線。
美國的這些動向反過來刺激了中國社會,很多中國人對美國官方“不遏制”中國的宣示深表懷疑。在他們看來,美國從國會到媒體和非政府組織,再到軍方,包括一些美國官員,在精心籌劃、組織針對中國的挑釁及顛覆活動,一些人對中美關系的前景感到悲觀。
中美關系業已形成的面貌與當年的美蘇關系比有了質的差別,但在很多人看來,這兩組關系仍可以類比。冷戰關系下美蘇是公開的對手,一些人相信中美是潛在的、或者是尚未撕破臉的對手。那些人相信,美蘇的那種冷戰最終將是中美關系的歸宿。
布熱津斯基曾對美國人說,你相信中國是敵人,它就會變成敵人。這句話也被有些中國人借用過來對本國社會說:你相信美國是敵人,它就會變成敵人。很多人擔心,中美當下就站在這樣的十字路口上。
如果中美放任各自對對方的猜忌和警惕,動員越來越多力量構筑抵御對方種種“攻勢”的防線,那么中美關系就有可能走向深秋,這幾十年來相互積累的一些積極認識無法抵擋秋風掃落葉的寒意。
現在中美最高層似乎是維護兩國關系戰略穩定最具決定性意義的錨。中南海提出了“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主張,白宮也成為美國對華關系相對溫和理性的倡導者。
面對習近平的這次訪問,中國輿論放低了對美方的批評,美國輿論則復雜些,有些人成心把中美問題集中抖了一遍。兩國輿論的這種差異既對應了各自迎接大事的傳統,也反映了中方不像美方那樣急躁。
中美能在這個戰略節點上把兩國關系朝著積極方向做一次關鍵的推動嗎?中美關系此時此刻朝著積極還是消極方向跨一步,其影響有可能非常深遠。不同的結果將意味著信心的增加或者動搖,帶動兩國人心和社會資源接下來匯集的不同方向。
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的確重任在肩,他們不僅將決定中美關系今后幾年的大致樣子,他們還將樹立一個標志和里程碑,引導整個世界對21世紀國際關系的認識。
中美關系很可能是堅韌、厚實的,《華盛頓郵報》等這兩天打劉曉波等中國觸犯了法律的異見人士牌,它們發出的噪音或被證明僅僅是中美經濟及社會發展不斷交織、融合大潮之下的泡沫。這些泡沫總能吸引眼球,但中美關系的大趨勢或許就是不可扭轉的。這一命題隱隱約約,不同的可能性仍在博弈。
中美關系需要打下一根強大的信心樁。習近平的這次美國之行所貢獻的就是這樣的歷史性努力。如果習奧能夠共同把這根樁打下,或者為打下這根樁剪彩,那么習近平的這次訪問就將創造歷史,成為人類社會大國關系新的起點。被大國興衰反復折磨的這個世界對此懷有強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