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身的問題實在太多,沒有資格當他國的人權導師,對別人指手畫腳
事實一再表明,種族問題是美國人權難以愈合的痼疾。
一方面,種族歧視存在于社會的各個角落,影響著少數族裔民眾,尤其是非洲裔的生活。50年前,參加“塞爾瑪游行”的非洲裔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換來了1965年《選舉權法案》的出臺, 結束了黑人投票被束縛的歷史。然而50年后,選舉歧視在美國仍屢見不鮮,比如近些年沸沸揚揚的“選民身份證”問題就是一例。一些共和黨控制的州議會推出了選民身份證法,要求選民必須先出示帶有照片的身份證明,才能參加投票。該法被民權人士認為是剝奪少數族裔、窮人、老人、學生等的選舉權,據相關數據,約25%的黑人沒有帶照片的身份證明,拉美裔為16%。所以在2015年3月7日的塞爾瑪游行紀念會上,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強調50年前的那一場民權大游行還沒有結束,美國的種族歧視仍然存在。
然而另一方面,社會對種族歧視又好像采取的是“零容忍”態度,無論是公眾人物,還是一般民眾,在種族問題上“觸雷”都沒有好結果。2014年,美國男籃職業聯賽洛杉磯快船隊老板斯特林與女友通話錄音遭曝光,他警告女友不要把黑人帶來看快船隊比賽。這一言論引發眾怒,斯特林被強制出售球隊并且終身禁入美職籃賽場。2015年3月,俄克拉何馬大學一群學生在聚會上唱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歌曲,并將視頻傳到網上,校方隨后將兩名領頭學生開除,10秒的視頻斷送了兩個年輕學生的學業。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矛盾的現象, 原因值得深思,大致歸納有以下幾點。
首先,種族歧視具有頑固性。美國建國的重要歷史文件《聯邦憲法》規定,在按照人數分配眾議員名額時,黑人人口按3/5計算,也就是說,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國公民。時至今日,3/5條款已經成為歷史,非洲裔甚至還被選為了總統,但弗格森事件中,非洲裔打出的標語“黑人也是人”提醒人們,種族歧視的幽靈仍在,同時也暴露了美國民主陰暗的一面。
其次,“政治正確”的偽善作祟。民權運動后,種族歧視確實成為過街老鼠,但從思想上根除卻相當難。2002年,美國參議院共和黨領袖洛特因當眾恭維宣揚種族隔離政策的瑟蒙德參議員而引起不滿,在道歉無效后迫于壓力,以“為了國家未來和利益著想”為理由,辭去參議院多數黨領袖一職。弗格森事件讓種族問題受到全美關注,此次俄克拉何馬大學校方做出迅速反應開除領頭學生,實際上也有迫于社會壓力的原因。對種族主義言論零容忍的背后,往往有著政治利益和社會影響的考慮,而非真正對種族歧視的反省或痛恨。
最后,種族歧視已經根植于美國文化。戰爭可以摧毀黑奴制,法案可以賦予非洲裔投票權,但對非洲裔的歧視恐怕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最近,帶有美國內戰時期南方邦聯旗標志的車牌照是否能上路成為美國社會爭論的焦點。在很多美國人看來,邦聯旗象征著種族主義,是很多白人至上團體的標志,而車牌的贊助者則認為旗幟象征著地方自豪感,超越了種族。一張車牌把種族和人權聯系在了一起,反映的是黑奴制陰魂不散和對非洲裔的藐視。
總之,在種族問題上,美國自身的問題實在太多,沒有資格當他國的人權導師,甚至對他人指手畫腳。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9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