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都在聚焦國內經濟的基礎上開展外交,這一點可讓雙方形成對彼此的共同需要,這也正是中國提出的命運共同體的真正內涵。
西方一些媒體向來喜歡調侃印度、抹黑中國。不過,這次印度總理莫迪訪華,一些媒體開始用趨理性和偏積極的基調分析、解讀和評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一段述評或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現象: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在對話,這是十年后全球經濟前三甲中的兩個大國在對話,這是在全球領導人中最具向心力和牽引力的兩位領導人在對話。
過去,西方習慣放大中印間的分歧和爭議,但不爭的事實是,自2000年來中印雙邊貿易平均年增速達到29%,比這兩個國家各自與全球任何其他地區的貿易增速都要快。貿易合作的深入捆綁,巨型體量的共同收益,正在把分歧與障礙變成無礙大局的小阻滯。
莫迪很清楚,他當選總理的重要王牌之一是他統領古吉拉特邦時成功地引入中國投資,吸引外資正是“莫迪經濟學”的核心。出任總理后,他承諾修補印度支離破碎的經濟,但也同時清醒地發現,印度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全面落后的基礎設施。放眼全球,中國恰好是那個可以幫他實現政治承諾的最佳合作者,因為“中國如今已經是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最高段位的棋手”。基于雙方的相互信任和期待,中印間有了高鐵合作,有了公路合作,有了工業園合作,有了“工廠+辦公室”一說。
莫迪在訪華期間說,中國是“世界工廠”,印度是“世界后勤辦公室”,雙方應該為了共同的利益、進步和繁榮而合作。這一說法,起源于習主席去年訪印前在印度媒體的表述:“世界工廠”和“世界辦公室”的強強聯合將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兩位領導人不約而同突出各自的特點,把經濟特征的差異變成互補合作的機遇,變成合力發展的空間。而這種捆綁式的互補性合作,恰好擊中了西方利益集團的痛點。
從地緣政治來說,走近中國是印度的需要。印度政治分析師佐拉瓦爾 辛格評論,在單極世界里,印度最需要美國。而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美國影響力的分散,多極性正在回歸印度外交的核心理念。堅信“亞洲中心論”的莫迪把在亞洲覓得上乘的合作伙伴視為推動發展的第一要務。
更關鍵的是,中印都在聚焦國內經濟的基礎上開展外交,這一點可讓雙方形成對彼此的共同需要,這也正是中國提出的命運共同體的真正內涵。
所以,我們今天看見的龍象共舞,不僅有暢想古文明、追憶玄奘這類共同旋律,更有各自特色的舞步舞姿在交錯輝映,有交集、有補集正成為這段合舞的最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