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正對美國進行為期8天的訪問,涉中話題如影隨形,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美日三角關系的現實。
日本國內及部分國際輿論對安倍訪美的報道和評論中,對華“牽制”或“遏制”的字眼屢見不鮮,似乎聯手“牽制”中國成了安倍訪美期間雙方的主要議題。
從官方話語看,“牽制”或“遏制”不可能進入日美對華政策表述。但從意愿和實踐看,兩國對華政策中都有這方面的成分。這一成分到底占到多大比重,因時因事而異。目前,安倍要突破戰后國際秩序對日本的束縛,使日本成為“正常國家”,選擇靠渲染“中國威脅論”來制造輿論基礎;奧巴馬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維持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拉日抑華成了政策選項。通過強化同盟關系來平衡中國日益擴大的影響,在這方面美日可謂一拍即合。
即便如此,尚不能說對華牽制或遏制已成為美日對華政策和美日同盟的主導因素和壓倒性考慮。當今的亞太和世界,無論是中美關系還是中日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使得政策目標和選擇不能是一種非黑即白的界定、一種敵我分明的劃線。美國對華抱有戰略疑慮,擔心中國崛起挑戰美國的霸權,但又不得不同中國在許多領域搞合作;安倍固執地參拜靖國神社,拿“中國威脅論”說事兒,但又不愿同中國完全撕破臉,還是要尋求同中方的接觸。這是一種典型的對華兩手政策。
美日都在施行兩手對華政策,不過中美日三角關系本質上并非是美日兩家對中國這樣一種簡單的“二對一”關系。美國對日本是“利用加限制”的關系,是一種“用人靠前,不用人靠后”的實用主義,有時日本會擔心美國與中國搞繞過日本的“越頂外交”;日本表面上對美國“言聽計從”,但借美國“卵翼”而坐大的想法一直存在,安倍修改和平憲法的企圖中就有這樣的考慮。
長期以來,中美日的力量對比和互動關系深刻影響著亞太地區的格局演變,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依然是影響亞太戰略環境的重要變量。中美日三角關系中三邊之長和力度也不是恒定不變的。其中,中美關系在地區和全球事務中的分量超越美日關系,對日關系在中國亞太和全球戰略中的分量較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所下降,這一趨勢十分明顯,并將繼續發展。對比來看,中美關系大大超越雙邊關系的范疇,具有越來越大的全球意義,中日關系則主要具有地區意義。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美競爭與合作并存,戰略競爭不會淹沒務實合作,日本在中美之間漁利的空間不太大;美日同盟關系仍然基本牢固,美國對日本戰略約束的大小主要看中美關系的態勢,中國做不到要美國不顧對日同盟關系而完全占到中國一邊;在中日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美國把日本當做對華戰略“棋子”并不能改變中國崛起的趨勢和路徑。
中美日就是這樣一種復雜而重要的三角關系,其復雜性決定了不能用簡單化的方法來處理,其重要性決定了三國需要極其慎重地來應對。在中美日三角關系中,“零和”游戲將是最具殺傷力的。相反,合作共贏的思維最能引導這一三角關系形成良性互動。
安倍的美國之行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審視日本和美國如何看待和處理中美日三角關系。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