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關于外商對中國投資將大幅下降的傳聞甚囂塵上,但從實際數據來看,中國在資本流動方面2014年獲得了兩個“第一”,這背后蘊含的意義顯然很重大。這也許表明,中國在直接對外投資和吸納外商投資這兩個方面正悄然發生變化。
日前,中國商務部宣布201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029億美元,同比增長14.1%。按照目前發展的趨勢,中國對外投資增速將繼續快于吸收外資,即將成為凈對外投資國。要是考慮到境外投資收益再投資等因素,實際上我國已經成為凈對外投資國。
無獨有偶,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對外發布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外商直接投資(FDI)目的國。這是中國第一次在此方面超越美國。中國首次出現這兩個年度數據“第一”,值得關注與思考。
首先,中國的凈資本輸出國地位是由4萬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支撐的。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戰略,制定優惠政策吸收利用外國資本,形成制造業立國的“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基本產業格局。特有的外向型經濟模式使得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居于中間地位,導致了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從而催生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特別是到境外開發能源、礦產等資源性投資的大幅度增加。
其次,中國的凈資本輸出國地位也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從勞務和技術輸出進行境外工程承包開始,而真正的“走出去”開展境外投資也就是近20年的事。尤其最近10年出現聯想收購美國IBM相關業務、三一重工收購德國工程機械巨頭等現象。這一系列跨國并購行動,表明中國已經具有一定的資本優勢和管理實力,在“走出去”中積極參與分享全球技術、市場、人才,而不是分享初始的、低附加值的能源原材料。
最后,中國的凈資本輸出國地位預示著“兩大轉變”的開始。這“兩大轉變”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投資”轉變,人口紅利向資本紅利轉變。其中,中國企業尋求資本紅利不但在我國國內獲得,還需要在全球技術、人才和消費者所在地獲取。
當然,對于中國成為凈資本輸出國的情況,也需要關注影響FDI凈流出的多元因素,特別是資本的基本屬性是“趨利避害”這一決定性因素。
在全球資產配置行為中,趨利是尋求更高的投資回報,也就是在尋求對優質資產、領先技術等資源的控制權,獲取跨國競爭必需優勢。中國雖早已經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但遭遇國際社會的反補貼與反傾銷等貿易摩擦也是最多的。經典的國際貿易與投資理論認為,對外投資可以是對外貿易的替代行為。這就不難理解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業企業“走出去”與本土企業合作、合資經營,規避“雙反”和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