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人,人之本在育。201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提出要重視家庭建設可謂意味深長,對于我們重構新時期的人口政策有重大的啟示意義。
習總在講話中提到:“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2004年12月8日,三亞舉辦了世界家庭峰會,會議通過了《三亞宣言》,再次強調家庭作為社會最基本和最可延續的單位,在維護世界和平、安全、公正、團結與繁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家庭是個人成長獲得支持的源泉,它對每個成員的幸福負有久遠的責任,理應受到全面的保護與支持。在家庭建設中,人的建設是第一位的,包括了人的生產、培育和發展。一言以蔽之,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組織,是最可靠的國家基石、也是最強大的力量源泉。人的建設是最基本的建設,人的發展是最主要的發展,人的投資是最有效的投資。
從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關于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算起,經過長達34年強制性計劃生育的歷史實踐,中國人口發生了歷史性巨變,進入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低于1.3的超低生育率人口新時代。其利弊存廢和歷史走向迫切需要國家在以人為本、以人口平衡(population balance)、人口安全(population security)以及持續發展為核心價值的科學大人口觀指引下進行認真的反思和智慧的抉擇。
我們首先要端正人口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認識,即人口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是社會生存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在持續的低生育率形勢下,中國需要與時俱進、不失時機地改造計劃生育、重構人口國策。中國亟需從根本上擺脫計劃經濟和強權管制的傳統人口治理思路,擺脫生育由政府說了算、生育權由政府分配這種有濃郁中國特色、帶有鮮明計劃經濟烙印的理念。但目前計劃生育的改革思路在根本上尚未擺脫“政府計劃”的范疇,實踐中還是以權力為本位,而不是以權利為本位。
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恢復“計劃生育”的本來面目,這就是生育決策上的“家庭計劃”,以及生育服務和保障上的“社會計劃”。“將公權關進籠子”和“將權利賦予人民”才是值得期待的真改革。權力應該保護權利,權力須向權利低頭。
人口新國策的基本構想是:全面鼓勵二孩化但不限制多孩偏好和行為,如此可望扶人口大國之將傾,挽生育潮頭于既倒。二孩化最好成為大眾化的主流選擇,任何一個社會從人口安全的角度來看都不能突破低于二孩的生育倫理底線。由于高生育成本時代的到來,年輕家庭生育意愿已經大大弱化,“生得起養不起”成為共同的無奈,實際的生育水平遠遠低于更替水平,對小眾化、多樣化的多孩行為不必驚慌失措,相反有助于彌補嚴重的年輕人口虧損問題,有助于遏制持續的低生育率和少子化趨勢,有助于提升過低的生育水平,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人口新國策必需鞏固國本,保護家庭,復興人口。家庭全面友好的新人口政策才有益于國家的長治久安,是低生育率背景下人口國策的不二選擇。家庭友好的人口國策至少表現為如下四個方面:
首先是家庭的生育友好。生育友好就是要堅決保護生育決策的家庭自主、自由和自決的權利。中國不能自外于世界生育文明的潮流,應該遵從生育文明的普適倫理和基本價值,生育幾個孩子以及生育間隔是家庭私權范圍里的事務,不應侵犯和干涉,國家理應保護家庭生育的自主性、多樣性和持續性。國家須大力打造生育2-3個孩子為主體的“合適之家”(optimum family),避免出現更多的倒金字塔型家庭人口代際結構。家庭的生育適度(適時、適齡、適量)是國家人口優化的必要前提和堅實基礎。
其次是家庭的倫理友好。人口是人才的數量表達,人才是人口的質量特征。人口是人才的母體,人才是人口的產出。家風繼世長,人才自輩出。我們不僅要關注家庭人口結構的合理性,而且要關注家庭人口關系的和諧性,如此才能收獲家庭人口功能的正能量。家風建設的核心和重點是家庭美德建設,即愛為上、和為貴、正為大。育人包括了生育、撫育和教育,“孝”為德本,在孝親之“愛”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完整的自愛、仁愛和敬愛。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家庭團結是社會團結的基礎,家庭幸福是社會發展的目標。
再次是家庭的福利友好。國家和政府是“義務主體”和“責任主體”,應該提供優化生育的優質公共服務、溫情人文關懷和全面福利保障,減輕家庭的生育負擔。停止征收社會撫養費,甚至需要考慮以適當的方式退還社會撫養費。建構六讓政策體系,即讓痛苦的家庭得到關懷,讓困難的家庭得到扶助,讓需要的家庭得到服務,讓健康的家庭得到鼓勵,讓幸福家庭得到發展,讓所有的家庭得到保障。政府的責任就是要讓盡可能多的家庭特別是為國家做出了貢獻、付出了代價的計生家庭時時刻刻能在需要的時候得到國家和社會給予的溫暖和幫助。
其四是家庭的老年友好。積谷防饑、養兒防老。中國自古就有家國天下的核心價值觀,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家庭是基于婚姻、血緣和收養關系而形成的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和生活共同體,家庭養老是人類社會傳承千年的最基本、最可靠的養老模式,而且其親情滋養、其樂融融的功能可謂獨一無二,這一傳統的養老模式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被廣泛珍視。
家庭養老是美好的傳統。家庭友好的政策需要不斷提高家庭規避風險的能力,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孝親養老的能力。當下的家庭養老危機與快速的人口轉變有關,即與普遍只有一個孩子有關,更不必說獨生子女不幸夭亡傷殘,家庭養老名存實亡。強制一孩化政策對家庭發展來說是不友好的,因為這個政策隱含著一個重要的假定,即“零風險”。然而事實卻是,唯一性就是風險性,生育孩子數量上的唯一性制造了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的脆弱性,家庭抵御風險的能力很弱。目前,我國至少有1.8億個獨生子女家庭,“4-2-1”式倒金字塔人口代際結構家庭其自我養老的能力受到普遍質疑。2015年之后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老年父母將品嘗到“只有一個孩子”甚至沒有孩子的痛楚,老無所依、老難所安乃至孤獨終老。回望三十多年一言難盡的社會轉型,實際上中國已經漸行漸遠地告別了美好的家庭養老。
中國需要重建家庭養老制度。中國不需要更多的無論是政策性還是選擇性的獨生子女家庭,鼓勵和保護生育2-3孩的“合適之家”是家庭友好、社會和諧、國家強盛的必然選擇,也是家庭養老的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