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世界上最早開通的地鐵之一——紐約地鐵迎來了110周歲生日。幾乎同時,紐約大都會運輸局宣布了地鐵漲價的消息。這是紐約地鐵近6年來第五次漲價。無獨有偶,倫敦地鐵宣布,2015年票價上漲2.5%,過去5年,倫敦地鐵每年的漲幅在4%—5%之間。
紐約和倫敦,代表了兩種地鐵定價方式——一票制和里程制,紐約地鐵無論遠近單次2.75美元,倫敦地鐵則是3英鎊起價。以當地人的收入,票價雖不算太高,但連年漲價,終究還是有些受不了。
公共交通維持低價,本意當然是鼓勵公眾乘坐,減輕交通壓力。但運營維護、工資福利、債務利息樣樣都要花錢,更遑論更新設備、擴充線路的巨額投資。長期依靠政府補貼來維持低價,并不那么容易。
于是,紐約地鐵的臟亂差聞名全球,橫行的老鼠曾咬斷電纜造成事故;倫敦地鐵以沒有空調著稱,故障是家常便飯。如此的乘坐體驗,當然算不得好,但紐約、倫敦擁擠的交通和昂貴的駕車成本,還是讓老舊的地鐵保留了一份生存空間。
相反,地鐵執行低價政策也未見得能實現“初衷”。在墨西哥城,只需要5比索(約合2.5元人民幣)就可以乘坐一次地鐵,但絕大多數時候地鐵里都不擁擠。何故?破舊的車輛,有限的路網,讓很多人寧肯開車堵在路上也不愿選擇它。在墨城一些較為高檔的住宅區,根本看不到地鐵站的影蹤,在中產階層看來,票價5比索的地鐵,是窮人出行的代名詞。
過低的票價,讓墨城地鐵失去了提升服務質量的能力,外加駕車成本又不及紐約倫敦那般高昂,最終公共交通并沒成為大眾出行首選。這樣的故事不僅發生在墨西哥城,許多遭遇嚴重交通問題的城市都有類似情況。
歸根結底,地鐵作為大眾交通,承擔著公益與營利的雙重任務。企業要財務平衡,公眾要價廉物美,的確很糾結。但從長遠看,大城市的出行不可能全依賴私家車,發展公共交通是大勢所趨。如何在低價格和可持續之間尋求平衡,考驗著人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