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被認為是美國嚴肅媒體的代表,與那些花花草草的小報不同,這份報紙由于風格古典高貴,被稱為“灰貴婦”。然而,近年來,這位“灰貴婦”卻常常選擇性失聰。
一方面,《紐約時報》對發生在美國以外的抗議活動抱有極大的興趣。例如,香港“占中”運動以來,《紐約時報》將其貼上中國版“顏色革命”的標簽,興致盎然地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報道,竭力為非法“占中”活動涂脂抹粉,稱“香港呼吁民主的抗議活動具有普世的吸引力”。當香港媒體揭露美國情報人員蓋瑞特出現在“占領區”時,《紐約時報》派出記者對他進行專訪,稱蓋瑞特現在的身份是香港城市大學研究生。如此明火執仗地為美國情報人員的身份打掩護、做粉飾,不禁令人側目。
另一方面,“灰貴婦”對發生在自家門口的抗議活動卻選擇性失聰。美國爆發“占領華爾街”運動后,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美國主流媒體集體失語,在運動初期采取鴕鳥策略,對這場運動不予報道。在運動愈演愈烈之后,《紐約時報》又把這場運動描述為“無可識別的領袖、無明確訴求的烏合之眾”,立場堅定地站在民主黨政府一邊,對 “運動”中涉及的政府、警察、黨派等問題一概采取保守、溫和的報道策略,著力塑造美國政府親民、維護民眾言論自由權利的高大形象。
《紐約時報》對國內外事務采取雙重標準的例子數不勝數。例如,2013年4月波士頓爆炸案發生后,《紐約時報》立即將其定性為恐怖襲擊,并迅速為“恐怖分子”貼上“車臣移民”、“信仰穆斯林”等標簽。2014年3月,中國云南昆明發生重大暴力恐怖事件,國際社會一致譴責這起恐怖行為,但《紐約時報》卻拒絕使用“恐怖分子”的說法,僅把恐怖分子描述成“持刀襲擊者”,借機大肆渲染所謂的“民族矛盾”。
《紐約時報》之所以采取雙重標準區別對待國內外新聞報道,反映的是“新聞自由不能逾越美國國家利益” 的理念。對于《紐約時報》而言,新聞自由是資本的自由,是美國對外輸出革命、顛覆他國政權、肆意踐踏他國主權的自由,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美國在全球的國家利益,維護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
美國媒體絕大多數是被資本財團所控制的,這從根本上決定了美國媒體實際上是資本財團的耳目喉舌。《紐約時報》長期以來都是索爾茲伯格家族財產,旗下還擁有《國際先驅論壇報》等主流媒體。《華爾街日報》和《今日美國》隸屬于默多克旗下的新聞集團,《洛杉磯時報》屬“時報-鏡報公司”,財政上受控于美洲銀行財團,與摩根財團也有關系。美國媒體的聲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美國大財團的訴求。換言之,美國各媒體當初對“占領華爾街”前期運動的冷淡態度,其實就是各大財團的態度。
深入探究西方各大媒體的股權分布和管理層構成,還可以發現,美國各大媒體與財團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被通用電氣收購,后者則被摩根財團控制;美國有線電視公司(CNN)的后臺老板是傳媒巨頭時代華納,而時代華納的13位董事會成員中,有10位都是投資公司、跨國企業、知名媒體的高管和前政府高官;擁有美國廣播公司(ABC)等媒體的另一傳媒巨頭迪斯尼集團,其董事會成員包括了波音、寶潔、維薩、谷歌、星巴克等多家知名企業的前任或現任高管。
因此,盡管美國主流媒體宣稱追求新聞自由和新聞專業主義,然而其核心價值標準卻是高度一致的:維護資本集團的利益及其合法性,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這已成為美國媒體“政治正確”的標準,是不可觸碰的“紅線”,而其它國家的核心利益則根本不在考慮之列,由此選擇性失聰也就不足為奇了。(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