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的9月27日,新西蘭惠靈頓奧連特爾灣岸邊。迎著海風,面向太陽,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孔子學院的師生們唱起頌歌,向孔子學院送上誠摯的祝福,祝賀孔子學院10周歲生日。
這一天,全世界123個國家和地區,近百萬人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只因為他們有一份共同的愛:愛漢語,愛中國文化。
兩個月后,12月7日到8日,福建廈門,第九屆孔子學院大會召開。2000多名海內外與會嘉賓,為了一個更加深刻的話題走到一起:
如何讓孔子學院更好地邁向新十年?如何讓孔子學院更好地助力中國文化“自信出海”?
一個個問題被提出,一個個挑戰亟待應對。
從3000萬到1個億,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孔子學院的出生、發展與壯大,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的中國故事。站在邁向新十年的新起點,我們有理由得出這樣自信的結論。
從零起步到今天,我國已在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475所孔子學院,851個孔子課堂,累計注冊學員345萬人。在孔子學院的帶動下,已有61個國家和歐盟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球漢語學習者從10年前的不足3000萬人,快速攀升至1億人。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孔子學院已成為舉世矚目的綜合文化平臺,一張中外文化交流的名片。
在第九屆孔子學院大會上,記者了解到,10年來,孔子學院從語言教學入手,經過努力,已經基本建成從學前教育到大學教育、從短期培訓到學歷教育的國際漢語教學體系。10年來,為100多個國家培訓漢語教師20萬人次;10年來,孔子學院舉辦各種文化交流活動近10萬場,受眾5000萬人。邀請120多個國家14萬師生和大學校長等訪華,100多個國家超過50萬的大中小學生參加“漢語橋”比賽。
中國文化從“走出去”到“走進去”,中國形象從遙遠的神秘到零距離的親切,中國認知從經濟發展到文化認可,孔子學院為不同膚色的人們提供了一個交流、互鑒、合作的新平臺。
成長路漫漫,許多難題亟待破解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在孔子學院總干事許琳眼中,孔子學院像“海綿”、像橋梁,中外多元文化在這里交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中為洋用,文化的力量、感情的貼近,可以讓更多外國人理解中國人今天的生活、制度和道路。”
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仍然擺在孔子學院的面前,在成長的道路上,依然有許多難題擺在面前。第九屆孔子學院大會上,“中外雙方院長分工與配合”“本土教師培養培訓”“漢語教師志愿者與孔子學院的教學質量”“《國際漢語教材編寫指南》與各國本土教材開發”“孔子學院在所在國的法律地位”等多個困擾孔子學院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被學者們細致探討。
擔任德國漢諾威孔子學院中方院長6年的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就曾指出, 孔子學院的中方教師如何更好地與當地人交流是一個需要嚴肅看待的問題,“不是只有博物館展示的才叫傳統。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要用一種割裂的眼光看待中國的過去和現在。對于學者來講,沒有愚蠢的問題,只有愚蠢的回答。用外國人的語言和他們交流,不回避所謂‘敏感問題’,他們會感興趣,也會更多理解。”
“我們請各高校申報可以用外語講孔子、講儒家思想、講中國文史哲的專家學者名單,統計結果總數不到2000人。人才問題不抓緊著力解決,孔子學院是不可持續的。”對于仍然缺乏高水平師資的問題,許琳直言不諱。
志愿者的水平參差不齊也是困擾孔子學院在當地發展的重要因素。來自非洲喀土穆大學孔子學院的林凡老師就直言:當前,志愿者任期短、流動性強,責任心與職業感都還不盡如人意。本土語言水平也是一個“硬傷”。28位老師中,22位志愿者目前沒有一位懂阿語的,連基本生活都出現障礙,開展工作就更難了。
從“蜜月期”到“平穩期”,孔子學院發展需要再發力
“如果說,過去10年孔子學院的快速發展,是因為孔子學院和當地文化仍處于‘蜜月期’,彼此還有較強的新鮮感。那么,未來10年,必須要從‘蜜月期’向‘平穩期’穩步跨越,要靠硬實力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與文化,要切實提升質量與水平。”許琳強調。
針對師資力量的培養,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孔子學院院長杜可歆建議,“我們需要在當地有更多的機會推廣漢語并發展本土的教師,因此,希望漢辦進一步支持中小學漢語老師的培訓項目,并通過更豐富多彩的文化推介活動激發當地人對于學習漢語和從事漢語教學工作的興趣。”
“文化是需要雙向交流的,”蘇丹喀土穆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田河介紹,“目前,有許多文化交流活動仍然為淺層次的交流和單向的交流。僅僅通過推廣書法與剪紙等活動是不可持續的,要通過共同拓展科研方面的合作、教育方面的合作,通過籌備學術會議和深層次的文化交流等方式,讓文化的交流更為深入有效。”
對此,許琳也提出,推動孔子學院的本土化,要更加重視融入當地文化,“讓當地的人民、學生、家長、政府都對孔子學院滿意并需求。”
另外,針對如何進一步提升孔子學院的教學質量,許琳還透露,將從2015年開始正式評選示范孔子學院,“發揮一部分優秀孔子學院的帶動和示范作用。”
孔子學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在陽光與風雨中走過10年,孔子學院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自豪。如何在新十年,繼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推動人民心與心的交流,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我們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