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反復協商,印度終于迎來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訪。這是印度新總理莫迪今年5月上臺以來,兩國最高首腦的第一次專門互訪。
毋庸置疑,中印在國際舞臺的全面崛起,是21世紀初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之一。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最大人口國、第二大和第十大經濟體、重要的能源消耗國和不斷增長的碳排放國,他們的蓬勃發展,將為世界格局帶來怎樣的深遠影響?尤其在亞洲大國相繼迎來政治強人的今天,中印兩國領導人和精英層將如何應對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不平等加劇、環境惡化、能源短缺,還有傳統價值觀日漸式微等不可擺脫的“成長之痛”?更令國際社會關心的是,中國和印度將如何把國力的不斷崛起轉化為參與全球治理的積極力量,與傳統大國、新型國家和欠發達地區一起應對日益增多的國際治理難題?
這一系列疑問,催生了國際各界關于中印比較的大辯論。這一討論在過去40年來吸引了全球學界精英。
1982年,印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被譽為“經濟學的良心”的阿瑪蒂亞·森,發表其成名作《貧困與饑荒》,從制度層面探討了中印兩國在面臨局部糧食短缺時的不同應對措施。森在肯定中國在扶貧領域遠超于印度的成果同時,也不無憂慮地指出,兩國社會與政治制度的頑疾如不能及時加以修正,還將可能釀成災難。
進入21世紀,鄧小平南巡談話已過去10年,中國也于2001年加入WTO,正值全面擁抱全球化、開啟超越10%增長率的“中國經濟奇跡”。又逢高盛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提出“金磚四國”概念,熱炒于國際投資市場。一時間,關于中印經濟孰贏孰輸的對比研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粗制濫造者眾,不少出版物停留于簡單的數字對比和機構形式、政治框架比較,加之熟稔兩國文化、社會、經濟及政治制度者少之又少,結果多為浮光掠影的應景之作,無力透過表象深究兩國制度、文化和自然稟賦對不同發展模式的根本影響。由于印度無論是經濟總量或增長速度與中國相比均甘拜下風,由此得出的對比,往往止于“中國強于印度”的簡單結論。
2003年,麻省理工學院華裔教授黃亞生,與在哈佛大學的印裔合作者,聯袂發表了關于中印中小企業創業環境的比較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表明,雖然中國成功吸引了10倍于印度的海外直接投資,但與印度相比,其“僵化”的國內融資制度并未顯示出持久優勢。這個結論因為挑戰了人們的常識預期,而在21世紀初掀起中印比較研究的又一輪高潮。
“中國并非在經濟制度上長于印度!”這一出乎意料的論辯,把人們從經濟數字的豪邁云端拉回到基本經濟與發展制度的泥濘土壤。人們開始反思,在簡單的數字對比背后,制度因素——經濟、金融、教育、醫療,甚至政治和政策制定等,是如何滴水穿石般影響著中印兩個文明古國在飛速現代化與全球化過程中的成敗得失。
中國學者并未缺席這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中印辯論。例如,清華大學教授秦暉就比較了兩國長時段的經濟增長軌跡,在印證了“中國在經濟自由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比印度推進更快更深入”之外,他提出,印度的“慢”,應歸結為其不同于中國的政治制度在經濟轉型中所產生的高于中國的“交易成本”,而這種在特殊時期產生的交易成本會隨時間遞減。
2008年金融海嘯之時,中國和印度似乎因自身迥異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和金融制度而安穩度過危機。西方社會在反思自身的同時,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印。尤其是當中國通過刺激政策將經濟再次推向高增長軌道、印度卻漸顯增長后勁不足之時,又一輪經濟層面的中印比較趁勢而來。印度停滯不前的基礎設施建設、觸目驚心的腐敗案件、令人失望的扶貧政策等,都讓人們再次得出了“中國將遙遙領先”的結論。
起起伏伏、反反復復的中印對比討論,仿佛一場方興未艾的世紀大戲,其目的究竟為何?難道僅僅為了預測輸贏從而自滿嗎?福山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中提出,比較研究是為了追問“為何某種制度在一些社會中形成、發展,卻在其他社會中沒有”。也就是說,人們把不同國家進行比較,其本質是對于今后發展模式的困惑與求解。
反觀中印,兩國通過不同途徑求解共同挑戰而形成的巨大張力,恰恰提供了面對當今世界難題的一對參照。撥開不同歷史、文化、民族、語言、政治制度等重重迷霧,我們看到的是——同樣面對巨變而不知所措的億萬人口,同樣讓位于“不惜代價求發展”而傷痕累累的山川河流,同樣為追求大國夢想而馬不停蹄的外交棋局。兩國的自然稟賦早已注定,其追求現代化之路無論如何無法繞過一個“不可承受之重”——有限的資源及附著于上的大量貧困人口。而在全球氣候變化威脅生存的當下,中國和印度不可能重走發達國家的老路,他們必須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同時,實現低碳的可持續發展,還要兼顧社會公平。這是人類社會從未有過的重大挑戰,也是中印兩國各自實踐為彼此提供對照反思、為世界創造新知的歷史機遇。
由此觀之,中印對比,不為爭論輸贏,其真正目的在于彼此借鑒、分享經驗,以及建立在充分理解之上的互信合作。面對共同挑戰,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印雙方更加頻繁、深度的高層互訪及民間交流將大大有助于兩國未來創造性地攜手共進。習近平總書記與莫迪總理的這次歷史性會晤,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馬宇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