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5月5日報道,【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3日文章】題:抨擊人民幣讓美國錯失機會(作者 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
人民幣在最近幾個月持續疲軟,關于人為操縱、競爭性貶值和損人利己商業主義的指責再度興起。
今年4月中旬,美國財政部對這個動向表示“格外嚴重的關切”,凸顯了美中之間長期以來最具爭議的一個經濟政策問題。這場陳詞濫調的爭論轉移了雙方的注意力,使它們不去關注影響美中經濟關系的更重要的問題,從而對雙方都大為不利。說得極端一點,美國的指摘可能會造成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走上貿易摩擦、保護主義甚至更惡劣情況的滑坡。
自1月14日達到頂點之后,截至4月2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值3.4%。此前,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放棄盯住美元、將貨幣制度轉向所謂“有管理的浮動”以來,人民幣已累計升值37%。同大約九年前的匯率相比,如今人民幣仍升值32.5%。
同期,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發生了劇烈的調整。經常項目順差——幣值被低估的最有說服力的指標——從2007年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1%這一歷史最高紀錄收縮到去年的僅2.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預測表明,今年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將為GDP的2%左右。
在這一背景下,美國官員對人民幣匯率走勢最近小幅逆轉感到焦慮實屬荒誕。由于中國的國際收支已非?拷胶馑,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人民幣的幣值現在相當接近于“公允值”。IMF在其關于中國經濟的最新深度評估中也承認了這一點,稱人民幣“幣值略微低估”5%至10%。這與它以前作出的“大幅” 低估評判形成對比。
美國執著于人民幣問題是典型的政治逃避。美國勞動者在就業安全和實際薪資方面依然處于重壓之下,政治家們成為眾矢之的是可以理解的。為此,他們一直強調巨額貿易逆差里的中國元素,聲稱人為操縱貨幣匯率是造成美國中產階級長期困境的罪魁禍首。
這種論調在政治上恰到好處,但它是錯誤的。美國的貿易逆差是與許多國家(總共102個)的多邊失衡,而不是與中國的雙邊問題。其根源不是所謂人民幣匯率受到操縱,而在于美國人不儲蓄。
隨著中國向更注重國內需求的增長模式轉型,華盛頓應停止對人民幣指手畫腳,并開始重視這種繁榮可能帶來的機遇。
關于美中經濟關系的未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只看到風險,而另一種看到了機遇。執著于人民幣問題顯然屬于前者,它忽視中國正在進行的再平衡和改革,使美國的關注重點偏離了儲蓄不足這一該國最嚴重的長遠宏觀經濟問題。
相比之下,要把中國視為機遇,美國就必須進行自身的再平衡:重塑美國的競爭力,以爭取在中國即將到來的國內需求大繁榮中分得一大塊蛋糕。這就要求重振美國的儲蓄,而遺憾的是,它被對人民幣的指責謾罵聲淹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