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27日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成為首位訪問紀念館的在任外國元首。這既是一次挖掘中丹友誼淵源,追憶二戰歷史的行程,同時,也為國際社會維護歷史提供了有益啟示。
近年來,對二戰歷史的認知問題再度成為東亞地區潛在的沖突因素。安倍內閣建立后,一些日本政界人士不斷挑戰為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二戰史觀,導致東北亞政治互信降到了歷史冰點。
在二戰歷史問題上的小動作不斷,有三個原因。其一,洗去原罪,擺脫和平憲法對日本擴張性訴求的束縛。其二,盡管二戰結束已近70年,但日本還沒有形成整體的二戰史觀。其三是對于東亞地區正在形成的新歷史格局不適應。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日本政界、學界、民間多方交集的歷史雜音。
遺憾的是,對于日本出現的這一傾向,國際社會并沒有引起足夠警覺。美國為推行其東亞再平衡政策,還有意無意采取了模糊化處理的態度。危險性在于,主流二戰史觀,并非只關系對歷史能否正確認識,它也是戰后國際政經體系的基石。如果繼續對顛覆二戰史觀之舉無動于衷,以功利化態度處理歷史問題,美國自身利益也將遭遇挑戰。
如果說奧斯威辛集中營反映了二戰的歐洲視角的話,南京大屠殺則足以反映二戰的亞洲視角。它們俱折射出了二戰的殘酷性和反人道主義行徑曾經達到什么地步,敻覃愄囟涝煸L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意義在于,作為歐洲訪客為二戰提供了一個全景式的回憶視角,同時,也擴展了國事訪問的內容。沒有對歷史的深切了解,就無以了解一個國家的真實關切是什么,民族情結是什么。再現實的政治運作,也有歷史的脈搏在跳動。
這一行程,對國際社會如何了解中國提供了啟示,也給我們提供了啟示。一方面,維護歷史共識,應成為中國外事活動的一個重要考量。這不僅是因為通過梳理歷史脈絡有助于厘清國際博弈中的是與非,還因為二戰史觀共識本就是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共同價值觀所在,鞏固并擴大共同價值觀,是增強中國軟實力的必然要求,起著經貿合同難以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在客觀還原歷史的同時,盡可能豐富國際社會對發生在中國的二戰歷史真相的認識。中國視角的二戰歷史越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借混淆歷史以尋求利益的圖謀就越發難以得逞。(徐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