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僑報》4月7日文章,原題:對美輿論戰,中國媒體缺智慧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正在展開訪華之旅。大陸媒體照例選擇了“先批美方對華打壓,然后大講中美友好是大局”方式,進行報道。在這種報道中,美方針對中國的諸種動作被視為完全負面、帶有敵意情緒的解讀,中國戰略環境被描述為極端惡劣,而結論往往又強調中國對國際強權的不屑。這幾乎已經成了一種報道傳統,與中國人較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相互照應,交相走強。這一次,哈格爾到訪的大陸輿論便是如此。
在國際關系中,國與國之間的“明爭暗斗”并不奇怪,毫無利益沖突才讓人感到不正常。所以,但凡出現他國的不友好或敵對行為就充滿敵意地去恨對方,是不能把對手“恨”死的,問題也不會因此而得到解決。一番痛恨下來得到的僅是仇恨本身,別無他物。
相反,被刺激起來的民族主義情緒往往會與國家對外戰略相悖。面對當下頭號強國的圍堵,中國最大的外部利益在于把握好與對方的關系緊張度,讓中國利益的腳步伸張維持在前進但不冒進的安全范圍之內。但過于傳遞敵意的民族主義情緒恰恰不利于這種戰略的維持。
哈格爾這次訪華發生于克里米亞入俄、朝鮮半島不靖、東海南海爭端不斷、美國在“亞太再平衡”戰略下廣泛團結盟友等諸多地緣事件構成的背景下,這次行程保密的訪問恐怕將包含諸多重要的中美戰略協調內容。在東海、南海上中國固然同美國有著根本利益分歧,但在對俄立場、朝鮮半島等問題上,中美有著巨大的立場協調空間。即便在東海南海問題上,中美也需要通過對話縮小分歧,減少誤判,因為與那些地緣利益相比,穩定的發展環境是雙方都首先要確保的戰略目標。
所以,這一次美國防長的訪華,其中蘊含的“機”遠大于“危”。對這樣一次值得歡迎的訪問,媒體抱一種敵視、懷疑的態度毫無疑問是缺少智慧的。
同樣,在許多直接涉及中國的國際事務中都無需抱一種“愛憎分明”的態度。關系再好也不可能毫無分歧,關系再差也并非沒有共同利益,何必“愛”或者“恨”得死去活來。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來說,被懷疑、嫉恨才是正常的,中國媒體和公眾輿論大可大度自信地面對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