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電影《華爾街之狼》引發爭議。該片再現了華爾街最臭名昭著的股票經紀人——喬丹·貝爾福特奢靡墮落的所謂“光輝歲月”。電影中貫穿的負面價值觀使其在評論界惡評如潮,但不少觀眾和媒體卻很買賬:47家媒體平均給出高達75的評分,北美票房破1億美元。
在華爾街舉辦的試映會上,不少華爾街精英們沒有將貝爾福特這段貪婪無度的發家史以及最終鋃鐺入獄的經歷,當作敲醒自己職業道德的警鐘,反而沉迷于他幫同伙逃脫法律制裁的情節,稱贊他是“保護公司利益”“拒絕當叛徒”的英雄。
不但華爾街的精英如此評價,一些普通民眾也對貝爾福特膜拜有加。他們對電影里道德缺席、金錢至上的扭曲價值觀視而不見,這與心中的成功概念不無關聯,即“財富在誰手里,誰就是英雄”,這樣的理念甚至成為人們屏蔽道德約束的“金鐘罩”。哲學家邁克?桑德爾認為,在美國,人們太容易肯定所謂的成功,而忽視道德層面的評價,這大大地助長了對于利益的野心,并模糊了自我利益和貪婪之間的界限。難怪早期當有媒體指責貝爾福特毫無道德、牟取暴利時,卻反而有更多交易員愿意為他工作。
美國社會縱向流動日益困難,每一次小人物社會地位的飛躍,都會被美化為英雄傳奇。華盛頓智庫經濟政策學院統計顯示,在過去40多年間,只有不到12%的美國人從社會底層攀升到最上層。《華盛頓觀察》將其比喻為社會縱向流動患上了“硬化癥”。在行業資本被寡頭操控的社會,想要白手起家實現社會地位的飛躍相當困難,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相信循規蹈矩的成功模式。
美國經濟學家杰里米?里夫金對此無奈地表示,不勞而獲的賭徒心理,已經開始在美國民眾中蔓延。從“池塘里的綠藻”變為“華爾街巨鱷”,貝爾福特“草根變土豪”的經歷,無疑刺激了這些人的求勝心,哪怕這段經歷觸犯了法律。
將“惡狼”當英雄,為了追求財富不惜挑戰法律、道德的底線,這種不良的思潮埋下了社會的隱患。里夫金認為,僅以個人財富論成敗,會讓一些人打著追逐成功的旗號,在背離道德的路上越走越遠。加拿大環境研究集團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加拿大,12%的調查者認為,可以采取包括暴力在內的任何手段來獲取成功。在美國,這一比例高達24%,并有上升趨勢。
真正的英雄,常常擔當著超越常人的社會責任,而為了一己私欲,挑戰法律、拋棄道德、不擇手段謀求成功的“華爾街之狼”,絕不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