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9月3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會山,美國國務卿克里、國防部長哈格爾和美軍參聯會主席鄧普西出席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就對敘利亞采取軍事行動舉行的聽證會。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3日就對敘利亞采取軍事行動舉行聽證會,國務卿克里和國防部長哈格爾在聽證會上說,如果不對敘利亞采取軍事行動,將損害美國的信譽。美國對敘采取軍事行動意在打掉敘方使用化學武器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排除地面部隊介入的可能性。攝影:新華社記者 張軍
“不對敘利亞采取行動將使我們的信譽受損。”9月3日,在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美國國務卿克里和國防部長哈格爾作出上述表示。此前一天,參議員麥凱恩也聲稱,如果美國國會否決了由奧巴馬總統提出的對敘利亞進行軍事打擊的動議,后果將會不堪設想,并勢必直接損害美國政府在國內外的信譽。
大言炎炎,美國給人一種十分看重自己信譽的印象。但是它的這種信譽,不過是霸權邏輯——身為“世界警察”和唯一的超級大國,權威不允許別人挑戰;身為“自由與人權的捍衛者”,有人不聽招呼跨過設定的“紅線”,自然需要出手教訓。否則,說了白說,以后誰還聽你的?
問題是,以武力就能服人嗎?奧巴馬政府即便從國會拿到對敘動武的授權,也只是按照美國國內法在形式和程序上取得了合法性。這種合法性,很大程度上不過是被右派保守勢力、華爾街金融寡頭和軍工集團綁架后的決定,因為這既不符合美國國內的民意——民調顯示大約60%的美國民眾認為美國不應軍事干預敘利亞內部沖突,也不符合國際規范——所謂的人道主義干預和保護責任,并沒有得到世界上多數國家的認可,也沒有得到國際法的承認。
權威不是靠強力就能樹立的,信譽也不是靠動武就能維持的。而美國近20年來卻在一而再再而三地透支著它的信譽。
奧巴馬本人曾說過,伊拉克戰爭“玷污”了美國的國際形象。確實,如果不是伊拉克戰爭證明所謂的“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過是子虛烏有,此前一直幫著搖旗吶喊的北約和加拿大、意大利等盟國可能還不會一個接一個地拒絕參加對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如果不是伊拉克戰爭荼毒生靈、禍亂中東,或許全球范圍內甚至白宮門前反對對敘動武的游行也不會一浪高過一浪。
個中原因很簡單,誰又能保證美國對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不會演變成另一場伊拉克戰爭?說打就打,“權威”是夠“權威”了,但以莫須有的罪名打擊一個主權國家,甚至顛覆一個合法政府,就不會損害美國的信譽和形象嗎?
“1429名敘利亞平民死于化學武器”,其背后真相到底如何?據美聯社記者黛爾·蓋弗拉克稱,8月21日的化武事件實為一場事故,是反對派在處理由沙特提供的一批化學武器時失誤造成了傷亡。如果報道屬實,所謂的敘利亞的“化武危機”,不過是美國一場自編自演的“把戲”。而美國提供的所謂證據,也只是一個典型的“三無”產品——沒有地理坐標,沒有名稱,沒有專家現場取樣的證明。事實未明就輕言動武,未免失之草率,也太過霸道。
俄羅斯方面提出,若美國沒有聯合國授權就對敘利亞實施軍事打擊,國際社會應要求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收回奧巴馬的和平獎。收回獎項有沒有先例,人們可以考察,不過,信譽和臉面丟了,可真不容易找回來。這個世界,早已不是美國一家說了算的世界。提高自己的信譽,更多地要靠建設性的主張,要靠國際社會的信任與合作,而不是簡單地使用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