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和歐盟就光伏產品達成價格承諾,讓一場令整個世界揪心的太陽能大戰消弭于無形。當夏日似火的驕陽照耀在歐亞大陸的時候,中國和歐洲的光伏企業相信,他們可以分享陽光。
這場爭奪陽光的拉鋸戰“一波三折”,歐盟一度高舉保護主義大棒,以47.6%的高額平均臨時反傾銷稅相威脅,葡萄酒、多晶硅等行業先后卷入,中歐貿易戰似乎一觸即發。最終雙方卻以雙贏的方式妥善解決了“史上最大”貿易救濟案,可謂峰回路轉。
今年以來,中歐經貿額出現陰跌的態勢,雙方在光伏、無線通信設備等案上的“熱火朝天”較勁,反襯出新形勢下中歐經貿合作遭遇“寒流”。誠然,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中歐之間的競爭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如何看待這種競爭,如何化解分歧和摩擦,卻需要智慧。而堅持通過對話和協商妥善處理摩擦,方能有效化“百煉鋼”為“繞指柔”。
分歧和摩擦歸根結底是中歐合作不斷深入的“副產品”,其最終解決離不開中歐關系的深入發展。當前,中歐正面臨大好的合作機遇,雙方均制定了各自面向2020年的發展戰略規劃,中國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歐盟要在2020年實現靈巧、可持續性和包容性增長。如果雙方能以此為契機,擴大各領域合作,不斷做大中歐合作的蛋糕,那么必將會產生激情四射的效果,有力推動雙方各自發展和中歐關系的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的情況下,作為世界上重要的兩大經濟體,中歐妥善處理摩擦和分歧不僅有利于雙邊關系發展,更將為世界各國處理類似問題樹立良好典范。
同時,中國企業一定要未雨綢繆,準備迎接隨時可能飄過的“保護主義烏云”,并清醒地意識到再多的事后談判和補救,都不如加快企業轉型,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這才是企業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