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的美國人斯諾登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對互聯網信息進行監控的“棱鏡”項目,引發軒然大波。就目前已經提供的情況來看,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如果互聯網空間被一國把持,最終受傷的將是遍布全球每個國家的互聯網用戶。
穿過“棱鏡”之后被折射的普世價值,至少被分成了三個不同的部分:國家安全、互聯網與媒體。
首先,國家安全構成美國倡導的普世價值的明確邊界,言論自由和互聯網自由不得損害美國政府所認定的國家安全。這是一個在西方倡導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互聯網自由時被無意或有意無視的區域。但這個區域,即使在美國,也構成一個明確的邊界。從此前西方的研究成果來看,一旦納入國家安全,意味著可以因此少受,乃至免受法律的制約。
其次,“棱鏡”明確告訴人們,美國試圖掌控整個互聯網范圍內傳輸的海量信息。在斯諾登爆料前后,有新聞表示美國國家安全局在猶他州建立了一個數據中心,數據存儲能力大概是5ZB。它相當于全世界海灘上沙子數量總和的5倍!如果國家安全局不是以網絡上流動的元數據作為監控和存儲對象的話,猶他州數據中心的存儲能力未免有些太過超前,乃至浪費公帑的嫌疑了。
第三,“棱鏡”項目之后,美國主流媒體再次用自己的行動明確表明主流媒體是美國國家利益的看門狗。第一次表現可以參考谷歌公司威脅撤離中國內地與維基解密網站披露美軍伊拉克殺人錄像和內部檔案的對比;第二次表現可參考“阿拉伯之春”相關新聞與倫敦暴亂、占領華爾街的對比;第三次表現則是有關中美網絡安全議題及“棱鏡”項目曝光后的對比。毫不猶豫地將“叛國者”、“刑事犯罪”、“可能與中國有關”等帽子扣到斯諾登頭上,是媒體幫著政府“賊喊捉賊”。
“棱鏡”項目到現在為止被爆出來的料并不新鮮,絕大多數只是驗證了人們一直以來的猜測,和美國解密檔案中已經披露過的內容。美國情報系統一直以來用各種方式監控網絡空間的信息流動,不惜以公民個人隱私受到潛在或者實際威脅為代價,確保和實現美國的國家安全。人們吃驚的是,大力宣傳和推動普世價值的美國政府,可以如此坦然以及心安理得地奉行雙重標準,并具備如此大的野心以及實踐這種野心的能力——掌控整個網絡空間的信息流動。這當然會引發不安,尤其是,如果人們再回想起希拉里時代放出的豪言壯語:臉譜、推特和Youtube都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工具。
對全球網絡空間的發展,這是巨大的威脅。因為全球網絡空間的平穩發展不允許整個網絡空間成為任何單一國家徹底掌控的外交政策工具。互聯網之所以在全球范圍內得以快速發展,源自于網絡技術政治中立的特性。正是由于這個特性,全球廣大用戶才會積極使用它。一旦把互聯網當成政治工具,必將摧毀保障互聯網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即民眾心理基礎;同時將加深主權國家面臨的安全困境,使每個國家都強化在互聯網空間的安全防范,加強互聯網軍事化行為,最終真正受傷的將是從互聯網獲取便利的普通民眾,包括美國民眾。保證互聯網空間的穩定有序應是負責任大國的重要職能。(沈逸:復旦大學政治學系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