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南非德班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這是與會領導人集體合影。攝影: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金磚峰會《德班宣言》熱詞解讀
在南非德班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27日發表了《德班宣言》。以下是對外界關心的數個熱詞的解讀。
金磚國家
傳統“金磚四國”(BRIC)是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個國名英文首字母的集合,在英文中正好是磚的意思。這一概念由美國高盛公司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在2001年提出。
2009年6月“金磚四國”領導人在俄羅斯首次舉行會晤。2010年南非加入后,這一合作機制更名為“金磚國家”(BRICS)。
《德班宣言》宣布,將致力于“逐步將金磚國家發展成為就全球經濟和政治領域的諸多重大問題進行日常和長期協調的全方位機制。”短短五年間,金磚國家就已經從概念逐步“實心化”為一個務實機制。
截至2012年,金磚五國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達21%,貿易總額占世界的比重為15.5%,人口占全球的42%。
雖然五個國家都是各自地區的重要經濟力量,但五個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很大。中國經濟規模是南非的21倍,是俄羅斯、印度的四倍多,比另外四個國家經濟總和還高出兩成多。五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差異也較大,按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12年全球競爭力排名,排名最高的中國位居29,排名最低的俄羅斯列67。
金磚銀行
金磚銀行的正式名稱是“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在本次峰會上,金磚銀行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這一構想最初于去年新德里峰會提出,本次峰會就可行性達成一致,《德班宣言》宣布:“建立一個新的開發銀行是可能和可行的。”
根據《德班宣言》構想,金磚銀行將主要為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籌措資金,彌補發展中國家長期融資和外國直接投資不足問題。
雖然在峰會前,有輿論將金磚銀行視為是發展中國家的“世界銀行”。但其實,金磚銀行的定位是現有多邊和區域金融機構的補充,其職能也主要是服務基建項目,因此金磚銀行的目的并不是挑戰甚至取代世界銀行等既有國際組織,而是一種必要的補充。
不過,應冷靜看到,金磚銀行要正式建立仍有較長的路要走。在本次峰會上,“金磚國家同意正式商討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但在出資比例、投票權分配、機構地點等一系列問題上,金磚國家內部仍未達成一致。
外匯儲備庫
《德班宣言》宣布:“建立一個初始規模為1000億美元的應急儲備安排是可能和共同期待的。”這一應急儲備主要是為了構建一張金融安全網,幫助金磚國家應對短期流動性壓力,提供相互支持,并進一步加強金融穩定。
外匯儲備庫類似于一個互助組織,即各國將自己的外匯儲備拿出一部分放在一起,當某個國家出現資金困難的時候,就動用這筆資金進行支援,相當于為金磚國家建立了一道金融防火墻,增強了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
如果說金磚銀行是對世界銀行的補充,那么外匯儲備庫則是對IMF的補充。長期以來,在發生金融危機時,IMF對發展中國家援助不力或附加苛刻條件的做法備受質疑,因此成立互助性的外匯儲備庫已成為國際共識。
此前,亞洲國家就已經在2009年設立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并可能在近期將這一儲備規模擴充至2400億美元。
不過,關于金磚國家外匯儲備庫的細節目前仍未公布。包括外匯儲備庫和金磚銀行的具體推進情況將在今年9月的圣彼得堡會晤上審議。
世界經濟尾部風險和外溢效應
《德班宣言》說:“我們注意到歐洲、美國和日本為減少世界經濟尾部風險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其中的部分措施給世界其他經濟體帶來負面外溢效應。”
“尾部風險”是指發生概率不大,但一旦發生代價高昂的風險。例如,歐元區分裂甚至崩潰是一種尾部風險,再比如美國財政問題不得解決拖累經濟重新陷入衰退也是一種尾部風險。
為了應對這些風險,從美國到歐洲到日本,發達經濟體普遍采取超寬松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這導致全球流動性增加,加劇了資本、匯率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負面效應,給金磚國家等發展中經濟體帶來風險,這就是發達國家政策的“外溢效應”。
雖然發達國家應對風險的措施在其國內有一定合理性,但客觀上的確給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困擾。因此,要求發達國家在政策制定時避免“損人利己”,成為金磚國家的共同利益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