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啟程前往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及約旦訪問,開啟第二任期的首次出訪。此行能否重啟中東和平進程的機會之窗?奧巴馬政府的中東政策會否有新的調整?奧巴馬乘坐的“空軍一號”尚未起飛,國際輿論已經普遍不看好這次訪問。白宮和奧巴馬本人也急于降低外界對此訪的期望值,聲稱這次不會帶去什么“宏大的和平計劃”。可以看出,奧巴馬在中東問題上很糾結。
奧巴馬本來是希望在中東問題上有所建樹。第一任期之初,奧巴馬心氣很高,在2009年6月的開羅演講中,高調談及巴以問題,重申以“兩國方案”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并期待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新開端”;在2011年5月的中東政策講話中,又再度提出“重啟巴以和談”的建議,聲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邊界應以1967年的邊界線為基礎”,并期待借“阿拉伯之春”的勢頭推動中東北非的“政治改革和民主運動”,美國對中東外交也要由此翻開“新篇章”。
怎奈事與愿違。巴以和談于2010年恢復,但是好景不長,很快又中斷。巴勒斯坦民眾認為奧巴馬“口惠而實不至”,以色列民眾對奧巴馬的好感也急劇下降,奧巴馬在國內的政治對手抨擊他“背叛了盟友以色列”,可以說奧巴馬多頭不落好。“阿拉伯之春”變成了“阿拉伯之冬”,中東亂上加亂使得美國在地緣政治上沒有取得預期收獲,以色列的地緣安全環境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有所惡化。奧巴馬對“阿拉伯之春”的熱情被當頭潑了涼水。
中東地區的另兩個關鍵問題到現在還無解。奧巴馬政府把推翻巴沙爾作為對敘利亞政策的首要目標,又不愿輕易直接卷入軍事干預。在伊朗核問題上,口頭表示堅持對話和外交方式,卻又多方制裁和孤立伊朗,層層加碼。
奧巴馬之所以在中東問題上糾結,主要緣于兩點:一是中東問題本身的復雜性,二是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多元性。
冷戰期間,美國在國內猶太集團的游說下,把以色列作為抓手,以能源利益為重要目標,平衡各方力量,并同前蘇聯展開勢力爭奪,深深地卷入中東問題。冷戰后,美國又把民主、反恐和防擴散作為中東政策的支柱,實際上這些往往成為打壓異己的借口,造成更多的地區沖突。根本原因在于,美國在中東追求的政策目標之間往往相互矛盾,言行不一,顧此失彼。
中東問題剪不斷,理還亂。奧巴馬第一任期力推美國全球戰略“再平衡”,將亞太和中東作為外交政策重點,并向亞太地區傾斜。但中東地區的熱點問題熱度不減反增,牽涉奧巴馬政府很大精力。
美國憑借自身實力地位和在中東的影響,是有開啟中東和平進程之窗的條件的。奧巴馬不想糾結的話,就要在中東政策目標上有所取舍,少從美國的私利和國內政治出發考慮問題,多從中東地區和平穩定大局著手行動。而這正是美國歷屆政府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