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底格里斯河從市中心蜿蜒而過,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穿插在茂密的椰棗林中間,一幢幢居民別墅散布在城市各處,帶有金色尖塔和藍色圓頂的清真寺映襯在綠樹藍天之中——這是記者印象中的巴格達,準確地說,是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前的巴格達。
十年前,記者在巴格達工作了近一年,親歷了薩達姆統治時期伊拉克人在國際制裁陰影下的生活,也目睹了美軍占領巴格達后的滿目瘡痍。2003年7月,當記者和伊拉克朋友擁抱說再見時,盡管這個國家剛剛遭受戰爭的打擊,但我們還是期望再過十年,伊拉克怎么也會變得美好起來。
然而時至今日,當記者重返巴格達之際,發現這個曾被稱為“神賜之地”的國家,仍經受著難以承受的戰爭之痛。
巴格達國際機場也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允許社會車輛進入的機場,從機場走出來,人們先要乘坐免費大巴開到幾公里外的檢查站,然后從那里換乘出租車或其他車輛離開,這是伊拉克政府擔心機場受到襲擊而采取的安保措施。當記者坐大巴離開機場的時候,發現偌大的機場停車場空蕩蕩的,長滿了野草。
在巴格達市區,坑坑洼洼的街道在一堵堵凌亂的防爆墻下更顯狹窄,汽車駛過便塵土飛揚,路人只能掩鼻而過。老城區大巴扎附近當年熙熙攘攘的拉希德大街如今冷冷清清,一些曾經是傳統巴格達建筑風格的老房子已人去樓空,破敗不堪。
從薩阿敦大街來到菲爾多斯廣場,當年美軍坦克就是在這里拉倒薩達姆雕塑,象征著舊時代的終結。十年過去了,雕塑早無影蹤,但下面的石座依舊孤獨地佇立在破落的廣場中央。廣場周邊污水橫流,成為遠未完成的重建工作的縮影。
為了加強安保,伊拉克政府在大街上設立了眾多的檢查站,看見可疑的車輛就會進行盤查,但這也造成嚴重的交通堵塞。堵車時,每個人都提心吊膽,這么多車和人擠在一起,遇上汽車炸彈更危險。記者外出,還因為外國人的面相經常受到盤查,除了查看證件,士兵們也借機和外國人聊聊天。司機巴沙爾不禁問道,“如果真的遇到襲擊,你覺得這些士兵有用嗎?”
在巴格達的許多居民區,大路口都被水泥墩封住了,人們只能繞道從一個有士兵把守的小口子進出。在一些遜尼派穆斯林居住區,甚至整片街區都用高大的防爆墻圍起來,到了深夜,出入口就會封閉。有伊拉克人開玩笑說,現在生活在巴格達,和巴勒斯坦的加沙沒什么兩樣。唯一和加沙隔離墻不同的是,巴格達“隔離墻”隔開的是同為伊拉克人的遜尼派和什葉派。
與伊拉克舊友重逢,除了關注歲月流逝的印記,更歡喜于對方還活著。說起這十年間,他們身邊發生了哪些爆炸襲擊,哪些親友不幸離世,言語間平靜如水。時間長了,戰爭的傷痛也許已經不需要重復表達。在戰爭中,一個人的生命消失得比煙花散去還要快,甚至令你懷疑這是否真實。
十年時光流逝,當年鄰居家懷抱中的小孩已經長成小伙子;新華分社報道員賈邁勒已經頭發花白;當年種下的椰棗樹也開花結出甜蜜的椰棗了。然而一場伊拉克戰爭給伊拉克人帶來的惡果,其苦澀之味揮之不去。
在記者重回巴格達的幾天時間里,伊拉克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暴力襲擊事件,人們出行的基本安全往往都得不到保障,重建之路又何其漫長?(新華網巴格達3月8日電 記者張淑惠 梁有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