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兩黨圍繞著財政懸崖爭執不休,其核心分歧在于,民主黨堅持要向美國2%的富人增稅,共和黨則要求大幅削減醫療等社會保障開支。
對于美國的財政懸崖,可從多個視角觀察:一曰政治博弈和政治僵局;二曰財政緊縮和經濟衰退;三曰量化寬松和赤字融資;四曰匯率動蕩和通貨膨脹。
而政治僵局又表現為三個方面:理念截然對立,兩黨分庭抗禮,決策曠日持久。12月3日,共和黨提出總額2.2萬億美元的財政懸崖解決方案,核心是減支1.4萬億美元,增收8000億美元,將減支矛頭直指奧巴馬首要“政績工程”——醫療改革,這遭到了民主黨的斷然拒絕。事實上,兩黨政治博弈由來已久,2011年口誅筆伐即長達半年,結果美國喪失3A主權信用;如今再度開戰,即便達成妥協,亦為權宜之計。縱觀雙方立場,財政懸崖短期有望緩和,能否長期根本解決,仍是未知數。
兩黨在解決財政懸崖問題上各執一端,經濟增長放緩勢所必然。緊縮規模有多大?增速下滑有多深?眾說紛紜,最高估計為8500億美元,最少4500億美元,中間值為6070億美元。按財政乘數粗略計算,6000億美元財政緊縮會拖累經濟衰退1.5%。奧巴馬警告:財政懸崖不消除,美國經濟將停滯。為應對衰退威脅,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已暗示要啟動第四輪量化寬松。
通過量化寬松為赤字融資,是緩和財政懸崖危險的必然之舉。奧巴馬上臺4年,財政赤字年年破萬億,美國國債已超過6萬億美元。2011年8月美國喪失3A信用后,其國債反而成為全球稀缺資源,比黃金還要安全和昂貴!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產生于美國的財政懸崖,經過美聯儲量化寬松的轉換,很快變成全球經濟體系動蕩的漩渦。熱錢洶涌、投機沖擊、匯率動蕩、大宗商品價格暴漲、輸入性通脹壓力日益嚴重,受害者則主要是新興市場國家。第一輪量化寬松期間,即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36%,糧食價格上漲20%,油價上漲高達59%;第二輪量化寬松期間,即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10%,糧食價格上漲15%,油價上漲超過30%。
從歷史來看,美國財政懸崖源自小布什總統給富人減稅和發動反恐戰爭等政策,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海嘯則令其雪上加霜。克林頓政府曾讓財政盈余超過GDP的1%。到了小布什時期,美國赤字迅速飆升,超過GDP的3.2%,債務與GDP之比逼近100%。奧巴馬要力挽狂瀾,又要刺激經濟復蘇,財政赤字如火箭般一飛沖天。自2010年始,美國財政收入占GDP之比下滑到15%,支出占GDP之比躍升到25%,赤字占GDP之比飆升至10%。目前,美國的公共債務總額已超過16.2萬億美元。
入不敷出,赤字高企,債臺高筑,是美、歐、日、英等國家或地區共患之頑癥,恰如達摩克利斯之劍,不僅威脅世界經濟穩定,也拖累全球經濟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