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6月份全球制造業數據集體疲軟。不斷向下的采購經理人指數表明,全球制造業正集體遇冷,歐債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外溢效應似乎剛剛開始。
從行業本身來看,制造業的萎縮有其周期性因素。首先,歐美目前仍深陷債務危機泥潭難以自拔,后期需求不容樂觀。因此,大部分企業對原料采購持謹慎態度。需求不旺導致零售庫存對供應商庫存消化幅度有限,企業進一步補庫存動力不足,庫存周期難以步入良性循環。
其次,當前離資本投資周期的真正啟動還較遠。資本投資周期是由利潤驅動導致投資擴張所帶來的經濟周期,其平均持續時間為10年左右。美國自2002年第四季度開始的最近一輪周期還未走完。投資周期的一個顯著觀察指標是設備投資,2008—2009年,國內投資萎縮嚴重影響了美國的經濟增長,按照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測算,2008年和2009年,美國國內投資對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分別是負1.53個百分點和負3.24個百分點。由于短期內缺乏新興技術和產業變革來提振資本回報率,制造業進入新的固定資產投資周期為時尚早。
制造業萎縮的最根本問題,是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層次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全球經濟的潛在總產出和潛在需求構成了長期負面影響。去杠桿化是每一輪危機后的必由之路。伴隨著全球經濟由衰退走向復蘇,主要經濟體都會經歷3—5年的去杠桿化過程。2012年是本輪去杠桿化的中前期,經濟增速較2011年有所放緩。全球經濟的再平衡,也是危機后全球主要經濟體面臨的長期挑戰。2013年美國將啟動十年削減1.2萬億美元財政赤字的議案,而歐債危機的擴張與惡化,也預示著歐洲進入長期去杠桿化的進程。
然而,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留下的需求缺口很難補上,美日歐現階段陷入了規模約為1萬億美元的總需求不足狀態。全球寄望亞洲新興市場能夠接過發達國家需求的“接力棒”,讓中國內需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動力,但中國的消費增長不足以彌補美國消費的萎縮。中國家庭消費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而美國個人消費總額約10萬億美元,差不多是中國消費總額的6—7倍。相比之下,日本和德國家庭消費的增加有一定余地,但迄今為止,這些國家復蘇的動力并非來自國內需求的擴張,而是像危機前一樣,主要依靠出口驅動增長。當前,歐美各國似乎都希望靠政府投資啟動經濟,然而僅靠短期刺激不可能化解長期的結構性矛盾。若各國政府未來繼續加大投資,世界經濟很可能將不得不面對“需求不足”與“生產過剩”的雙重矛盾,全球恐陷入產能過剩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