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有一個奇怪現象:一方面是勞動力短缺,需要引進外勞來填補;另一方面卻是失業率居高不下,領失業保險金的人數長年不減。
以安大略省的家庭保姆業為例,有640位以家庭保育為業的人在家賦閑,領取失業金;但同時該省卻要從國外招聘668名持短期簽證的保姆。阿爾伯塔省各部門均缺少勞力,僅在餐飲業工作的外籍勞工就多達1261人,可本地卻仍有347位以餐飲為職業的人沒有工作。在最小的愛德華王子島省,盡管有294位從事漁業加工的人領取失業金,但同時卻需要招聘60名外籍漁業加工人員。在人民網記者采訪過的“貽貝王養殖廠”所雇擁的50多名工人中,就有10多人是外籍勞工,可當地青年失業率卻在接近20% 。
出現這一現象的一個原因是,雇主似愿意雇用外勞,因為他們的薪酬比本國工人相對低廉。但不容否定的事實是社會福利太好,本地一些人似寧愿放棄工作,而滿足于坐享失業福利。根據現有制度,失業人員可以領取其原工作薪酬55%的失業保險金;他們每年只需工作12周到19周,其余時間里就有資格領取失業保險了。這一現象在大西洋沿岸各省漁業地區尤為明顯,在那里,漁業工人每年只需勞動三、四個月,其他時間則全靠領取失業金為生。據統計,在全加有140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同時卻有25萬個工作崗位存在缺額,需要人手。
鑒于高福利導致多個歐盟國家主權債務危機與巨額財政赤字,加拿大聯邦政府未雨綢繆,宣布將于近期推出一項改革,即通過提高領取失業金的門檻,來逼迫靠福利生活的人們去找工作。這一方面可減少福利開支,另一方而則可提高就業率。其實,政府一個心照不宣的用意,就是要治一治那些想躺在福利上不勞而獲的“懶蟲們”,逼他們去自食其力。
用加拿大財政部長弗萊厄蒂的話說,就是“沒有什么工作是比沒有工作更糟糕的”。
當然,人力資源部長芬莉在宣布新政時用語委婉,她表示,改革只是“為了幫助想要工作的加拿大人找到工作”。她說,“加拿大面臨空前的技工短缺,將加拿大人同急需人手的工作聯系起來很有必要”,“這可以確保讓失業金領取者了解到他們所在地區本來是有工作可做的。”
目前透露出來的改革措施將領取失業金的人分為三類,區別對待。一是曾保有長期工作,偶爾失業才領取失業金的群體,其標準是在過去五年中領取失業金的總長不超過35周。他們在尋求工作時,只要與以前的工作屬于同一類別,而薪金又不低于他前項工作的90%,他們就須接受這一工作。二是,不算經常領取失業金的群體(介于35周與60周之間),他們可以有18周的時間尋找工作;如果有類似他們以前的工作,但薪金是他們以前的80%,他們就得接受。三是經常領取失業金的人群,他們在過去5年中領取失業金在60周以上;只要有他們可以勝任的任何工作,而薪金又不低于他們前項工作的70%,只要工作地點距居所不超過一小時的車程,他們就得接受。
新政策披露后,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不僅擁有330萬會員的加拿大勞工大會表示反對,三個在野黨,新民主黨、自由黨和綠黨也都發表聲明,提出批評。勞工大會主席喬治蒂指出:政府是意在削減工人的薪酬并降低雇傭條件。新民主黨和自由黨的聲明則認為,政府是在加拿大人無法掌控(即失業)的情況下,對他們進行懲罰,強迫他們接受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還危及到依賴季節性經濟(如漁業等)社區的經濟安全;同時它并無助于解決技術工人短缺問題。
如果新政策得以通過,將對壯年與老年人,以及依賴季節性經濟的群體影響最大,因為這兩類人是經常領取失業金的主體。有統計表明,經常領取失業金的人占到全部領取者的比例分別為:45至54歲年齡段為45%,55歲以上則占到51%。而在以漁業為主的紐芬蘭省,經常領取失業金者則占到全部領取人者的80%之高;愛德華王子島省也高達78%。也就是說,一年中,他們大半年都是要靠領取失業保險金來維持生活的。這一經常領取者群體在加全國約占領取失業金總人數的58%。
不過,新政策卻受到工商界的廣泛贊揚,也得到主流輿論的首肯。《環球郵報》發表了題為“只要適應,工作就在前面”的社論,社論說:加拿大的一個明顯悖論是,一方面是人手不足,尤其是在西部,另一方面則是很多人無事可做。社論說:陳舊的關于工作的觀念已經日薄西山,人們必須適應新的經濟變化的現實;政府在鼓勵人們適應這一快速變化的經濟現實時,正在起領導作用。另一報紙《全國郵報》發表的社論中指出:失業保險已被一些人所利用,他們一年中只干最低限度的數周工作,然后就靠領失業保險為生;此項改革就是意在防止福利的濫用,合情合理,早該如此;在勞力短缺的加拿大,找到工作并非不可能,所需要的只是努力、意愿與靈活性。
眼前,這一新政策剛剛披露出來,尚未正式出臺,咨詢與爭議也剛剛開場。加拿大聯邦政府表示,將在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做出改進,然后定案。但現在看來,加政府限制社會福利的方向與決心則已下定,不會輕易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