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發表的《2011年國別人權報告》再次表明美國是在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那副有色眼鏡的背后,是傲慢,是虛偽,更是偏見。
在人權問題上,美國的傲慢由來已久。美國官方稱,自上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就已“正式承擔起代表國際人權標準發言的責任”。1976年,美國國會通過立法在美國國務院建立了人權協調員一職,后將其職級提升至助理國務卿。美國國會相關立法還要求美國外交和貿易政策要與各國人權掛鉤,并每年向國會提交各國人權報告。
表面的凜然終掩不住傲慢的偏執。美國官方毫不諱言,人權報告意在影響政策、指導外交和援助培訓等。將近四十年來,美國的人權報告早已演變為以居高臨下之勢對世界各國內政指手畫腳、說三道四的大棒。細讀美國《2011年國別人權報告》,便可發現這根大棒的指向與美國全球外交戰略密切呼應,中國等國之所以被重點批評,美國自身和某些親美國家的人權狀況之所以或忽略不計,或被輕描淡寫,概源于此。
虛偽是美國人權報告的一大特點。《2011年國別人權報告》出爐之時,美國國務卿克林頓稱,美國人權報告基于《人權宣言》最為基本的理念:在尊嚴與權利方面,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尊重人權不是西方觀念或美國理想,這是世界各地和平與穩定的基礎”。
事實是,美國在人權問題上凸顯雙重標準,其人權報告常常扮演破壞世界和平和社會穩定的角色。
偏見是報告的另一大特色。報告作者對中國在人權事業上的進步視而不見,而專挑一些在美國人看來不順眼的案例進行“選擇性放大”。在美國《2011年國別人權報告》中,有關中國的內容長達142頁。通篇看去,令人強烈感到,那一副有色眼鏡妨礙了報告作者全面、客觀、理性地看待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他們缺乏應有的歷史感。如果中國真如報告所描繪的那樣,世人很難理解中國何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從而為整個世界提供發展機遇,中國又何以能夠通過大規模消除貧困現象而為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做出巨大貢獻。
無論是傲慢、虛偽,還是偏見,其背后都是濃重的冷戰意識形態色彩。美國《2011年國別人權報告》表明,美國沒有資格充當“世界人權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