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國家第四次峰會昨天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閉幕。自2001年美國高盛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吉姆 奧尼爾首次提出金磚四國(BRIC)概念以來,這個最初只是用來向跨國公司介紹最具成長性和吸引力的新興市場的商業概念,逐漸發展成為新興市場國家間的多邊磋商與合作機制,并迅速躍升為最高水平的一年一度的領導人峰會。它喚醒了沉寂多年的南南合作機制,成為厭倦了冷戰結束以來西方國家主導世界模式的人們最大的理想寄托。
從本次金磚峰會的情況看,新興國家發出了更強烈的獨立于西方的信號。會上提出的建立金磚國家聯合開發銀行的計劃,被西方看作是與世界銀行和復興開發銀行“分庭抗禮”的信號。更讓西方不舒服的是,包括印度總理在內的金磚國家領導人一致痛斥富國將全球經濟拖入金融危機的泥潭,并敦促他們盡快將IMF的投票權分給新興國家。
實際上,從在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中所占的權重來看,金磚國家的成色本來就很“足”。在政治層面,俄羅斯和中國為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巴西、印度和南非則為非常任理事國;在經濟層面,五國GDP總和約占世界總量的20%,外匯儲備占全球的7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超過50%。如果再加上占世界領土總面積的近30%以及占世界總人口的約43%這兩個硬件指標,金磚國家的廣泛代表性和影響力自不待言。
前幾年,金磚國家常被抨擊“過于分散”,而在這次峰會上,“團結”、“共贏”成為五國領導人掛在嘴邊最多的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峰會的宣言中不僅有經濟合作的內容,還有“對話是解決敘利亞和伊朗危機的唯一辦法”等字眼。這顯示金磚國家試圖在外交上也發出一致的與西方不同的聲音。這個團結的聲音無疑大大增加了“金磚”的成色。
金磚國家的發展超越最初的經濟范疇,向更廣闊的領域延伸顯然已經成為趨勢。3月初,筆者在赴新德里出席“南南發展援助合作”的會議途中,就在機場邂逅了前往新德里參加金磚國家智庫論壇的中國學者代表團。除了學界和智囊團之間的頻密互動,五國間的企業界也召開研討會。另外,政府層面的參與也早已不局限在外交部和商務部,而是擴大到財政部、經濟部、農業部、衛生部以及負責國家安全的機構。
就在金磚國家新德里峰會召開前夕傳來消息,美國提名的韓裔教授金辰勇、尼日利亞財政部長恩戈齊 伊韋拉和哥倫比亞前財政部長何塞 奧坎波將參與角逐下一屆世界銀行行長。這是自世行1945年成立以來,首次有其他國家的候選人與美國提名的人選公開競爭,也是發展中國家首次向世行行長寶座發起挑戰。不管成功與否,“金磚”已經開始撬動歷史的杠桿。(賀文萍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