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1月3日公布的最近一次貨幣政策會議紀要中提到,未來將發布對利率和加息時間的預測。這一關鍵市場訊息顯示,盡管美聯儲依然“按兵不動”,但量化寬松立場鮮明,受歐債危機蔓延以及美國房地產市場嚴重低迷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2012年美聯儲再下“猛藥”,實施第三輪量化寬松措施(QE3)的可能性還是很大。
當然,目前看來美聯儲馬上推出QE3的時機并不成熟,近期美國經濟數據頻頻利好,美國經濟去年第三季度增速達2.0%,好于前兩個季度的0.4%和1.3%。不過,對比此前歷次金融危機,本次還只是非常緩慢的經濟復蘇。美聯儲部分官員近日明確表態,如果美聯儲決策者決定需要采取額外貨幣刺激舉措,大規模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應被列入選項的“前列”。
為了儲備更多的“彈藥”,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所的報告也建議,要促進經濟全面發展和最大化住房可負擔再融資項目效果,美聯儲要宣布大規模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讓30年期定息抵押貸款利率到2012年底一直維持在3%至3.5%的較低水平,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很可能成為美聯儲實施QE3的重點。
歐洲主權債務以及銀行業危機惡化引發的溢出風險也是可能推動美聯儲再推量化寬松措施的誘因。由于歐洲短期內根本拿不出拯救歐債危機的有效方法,主權債務之火越燒越旺,集體性恐慌正在使各國政府及央行開始為發生“雷曼”式資產崩潰,甚至歐元區解體等更壞的結局早作打算,美聯儲也正準備“彈藥”以防御歐債危機的外部沖擊。
一直以來,美國都非常善于轉嫁危機。事實上,從美國債務的削減經驗來看,債務貨幣化曾經屢次將美國從債務危機中拯救出來。二戰給美國留下了龐大的債務。1946年,美國的公債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8.6%;2003年,美國的公債與GDP的比率降至36%。在兩代人的時間內,美國削減了相當于GDP的70%以上的公債。如果把降低債務的“名義增長效應”分為 “實際增長效應”和“通脹效應”兩部分,則可以看到1946—2003年,實際GDP增長平均每年令公債與GDP比率降低1.3個百分點,而通脹的作用為1.6個百分點,大于前者。換言之,在整個“名義增長效應”中,通脹的貢獻度為56%。
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實施量化寬松的本質就是債務貨幣化。美聯儲用天量國債購買計劃來支撐全球流動性戰略,其背后是加速全球財富的轉移和再分配。全球2009年外匯儲備是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3%,其中60%以上是美元資產,2009年,國外持有美國的資產總額,不包括金融衍生產品,已經達到2009年美國名義GDP的1.25倍,美元貶值將使儲備財富減值,購買力嚴重縮水,這是一場真實的財富掠奪。
美聯儲創造全球流通貨幣的機制與一國央行的貨幣創造機制相似,由于貨幣的跨境流通性,美元一旦“放水”,很多國家都可能蒙受通脹之困,其影響對于采用盯住美元匯率制度的新興經濟體最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