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8日最后一批美國軍隊撤出伊拉克 12月18日,從伊拉克撤離的美國士兵在科威特邊境地區集結。新華社路透社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17日文章】題:伊拉克戰爭,奧巴馬不想要,但卻構筑了他的外交政策(作者馬克·蘭德勒)
從阿富汗戰爭到“阿拉伯之春”,從中國到反恐斗爭,伊拉克戰爭的種種教訓依舊威脅著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影響著,有時甚至是限制著總統如何在全世界施展美國的威力。
據美國現任及前任的政府官員稱,這場奧巴馬從未希望發動的戰爭已對美國國內政策爭論造成重要影響,強行占有優先地位并縮小了美國的選擇余地。
最明確地說,美國從伊拉克的迅速撤軍將對美國如何處理阿富汗戰爭的收尾工作構成影響,北約駐阿富汗部隊已同意在2014年前移交安保職責并撤出阿富汗。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美軍在撤離伊拉克時沒有在安全問題上出現大的紕漏,這個事實本身就可能鼓勵一個厭倦了戰爭的政府加快從阿富汗撤軍的進程。
國家安全副顧問本杰明·羅茲表示: “美國過去一直對于是否制定從阿富汗撤軍時間表存在激烈爭論。”與此同時,他告誡說,伊拉克并非阿富汗的完美范例,“毫無疑問的是,我們要致力于貫徹我們在阿富汗制定的撤軍進程”。
2008年在奧巴馬競選時曾為其撰寫外交政策演講稿的羅茲表示,伊拉克是人們看待奧巴馬外交政策時被大大忽視的一個因素。羅茲指出,作為一名因反對戰爭的立場而塑造了自己的總統候選人,奧巴馬根據伊拉克戰爭構筑了其外交政策的全部理論。
他的理論具有兩大核心支柱:伊拉克戰爭將美國人的注意力從阿富汗這一真正的戰場轉移開來,同時也削弱了美國在全世界的地位。這就直接導致了奧巴馬政府兩項最重要的外交及國家安全決策,即奧巴馬的反恐戰略及其近來在亞洲采取的一系列外交和軍事動議。
奧巴馬總統旨在恢復美國在亞洲地位的側重點源自于國務卿希拉里和國家安全顧問托馬斯·多尼倫推動的伊拉克戰后“戰略再平衡”。他們主張,這場戰爭使美國人的時間和資源在世界其他地區被吞食,使中國在整個太平洋帶狀地區的大部分區域擴展了自身的影響。
到2011年,奧巴馬先生對于使用武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不愿插手利比亞戰爭——只是在得到阿盟的認可之后有限地軍事參與——表現出伊拉克戰后運作的特征。在敘利亞,面對屠殺本國人民、具有薩達姆復興社會黨傳統的獨裁者,美國沒有考慮設立禁飛區,更不用提大范圍的軍事干預了。
曾在美國國務院擔任資深顧問的瓦利·納斯爾認為,“伊拉克戰爭留下的更重要遺產在于,美國用軍力不可能塑造結果。這也導致我們對于動用武力不可靠的論斷”。
與喬治·布什總統單方面進軍伊拉克相反的是,奧巴馬更多地致力于采取多邊外交政策。他的顧問們認為,這一點源自于他堅信美國需要與其他國家展開合作,并達成一致,以恢復其道德地位。
有些分析人士認為,奧巴馬政府的多邊政策更多地歸功于民主黨傳統的理念,而并非伊拉克戰爭。
布什政府一直希望伊拉克戰爭成為遍及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改革的催化劑。然而,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在美國軍隊推翻薩達姆政權8年之后,伊拉克讓美國為應對今年春季席卷中東及北非的政治變革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