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博弈態勢
無論是美國的戰略目標,還是具體措施與大多數中東國家的利益都是相悖的。美國與中東國家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將是長期存在、反復博弈的態勢。
王京烈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去冬今春以來,西亞北非地區相繼爆發了要求改善民生、進而擴大民主的政治運動,其中夾雜著程度不同的暴力沖突,使局勢急劇動蕩。盡管這些政治危機是中東國家“原生性”的,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進行了“有選擇性的干預”,并推波助瀾使中東國家的政治危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目前敘利亞成為中東動蕩漩渦的焦點。值得關注的是,敘利亞局勢不僅關系到本國未來政治走向,還對中東局勢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
這一系列政治危機有其深刻社會歷史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中東國家相繼進入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即由傳統、落后向現代、發達社會過渡的社會轉型時期。中東國家的政治發展則處在由傳統專制主義(或集權主義)向現代民主政治體制過渡的轉型時期。目前絕大多數中東國家均處于過渡政治階段,正面臨著一系列嚴峻挑戰和重要任務:長期處于戰亂和動蕩環境、發展民族經濟保證政治獨立、國家認同與民族國家建設、政治合法性與繼承危機問題、伊斯蘭教與政治的關系、缺乏監管機制和腐敗問題、解決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等。
此起彼伏的政治危機不僅對中東各國有著巨大震動,還對中東局勢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中東各國政治領袖不得不慎思篤行。
已經發生政權更迭的國家無疑需要團結各派力量,建立為民眾廣為接受的政府,避免社會動蕩,推進民族國家建設。而更多國家面臨的是如何保持社會穩定,恢復經濟發展,合理分配社會財富、縮小貧富差距,建立監管機制并懲治腐敗,緩解社會矛盾,有效推進民主,提高民眾生活水平。
伊斯蘭勢力乘勢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等國在大選、新政府產生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都說明:“伊斯蘭教承載了太多的非宗教功能。”實現政教分離不僅是中東國家步入現代化必須解決的歷史命題,同樣還具有現實意義,即可以避免被“工具化”和被“妖魔化”。
美國在中東地區仍起著“主導”作用。顛覆敵對國家利比亞,對敘利亞不斷施加壓力等,展示了美國的掌控能力和影響力。但美國并不能“主宰”中東國家。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國新政府可能不會挑戰美國的利益,但也決不會完全聽命于美國。美國為了實現其全球戰略,采取各種措施維護在中東的戰略利益。但無論是美國的戰略目標,還是具體措施與大多數中東國家的利益都是相悖的。所以,美國與中東國家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將是長期存在、反復博弈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