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報》14日刊文說,大城市往往伴生的“流行病”:人口膨脹、交通擁堵、市區積水、高樓火災、噪音和光污染等癥狀日益凸顯。特大城市該如何“治病”?來自他國的治理良方或能帶來啟迪。
文章摘編如下:
大城市往往伴生的“流行病”:人口膨脹、交通擁堵、市區積水、高樓火災、噪音和光污染等癥狀日益凸顯。特大城市該如何“治病”?來自他國的治理良方或能帶來啟迪。
治堵:紐約公交先行
紐約是美國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然而它在全美城市碳排放量榜單上卻排名靠后。據統計,在這個超過半數人口擁有私家車的城市中,近七成市民選擇公交出行。據悉,紐約市區辟“公交專用道”,于8點至19點僅供公交通行,違者即罰。而“拼車專用道”是為鼓勵市民拼車出行而設,想上此路,車內須有大于等于三名的乘客,否則車主將面臨百元(美元)以上的高額罰款。
除重視公共交通,法國通過控制人減少車的做法亦卓有成效。據悉,法國駕駛員考試通過率低至50%,學員需用半年時間學習交規,包括法條細節和機械知識。這不僅保證駕駛員的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也避免交通事故頻發引起的堵車。
治澇:吉隆坡聰明隧道
面對市中心的排澇問題,吉隆坡政府耗資4億多美元修建了一個叫做“聰明隧道”的暴雨管理和道路隧道系統。一旦遭遇暴雨洪水,除了常用排水道,政府將車道封閉,把直徑12米的隧道變成排洪通道,這把吉隆坡的排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
德國漢堡則在地下設大容量的調蓄庫,既保證汛期排水通暢,又實現雨水的合理利用。同在美國,一旦預報大規模降雨,政府就會發放集水桶,鼓勵民眾露天集水用于澆灌花木、沖洗馬路,避免內澇和節約水資源,一舉兩得。
防火:韓國從娃娃抓起
作為全球第一高的迪拜塔,為避免高層火災,每25層建增壓空調庇護所,用以釋放熱量和煙霧,同時塔內裝配救火專用逃生電梯,內部安裝獨立電話線路,保障危急時刻的通訊正常。在韓國,消防安全教育從小抓起,幼兒園每月學習逃生滅火知識,每年一次實地模擬。同樣,德國高層建筑中,消防部門和民眾會定期舉行演習,熟悉逃生路線。
美國政府則規定,高層建筑的材料、裝潢、設施等必須全部使用耐火耐高溫材料,法律特別對窗簾、家具、地板等材料作了極其嚴格的限制。而物業管理方面,在清理煙灰桶前,清潔人員被要求必須事先檢查里面有無未燃盡的煙頭。(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