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國會談判的多次不歡而散,在8月2日“大限”之前達成提高國債上限協議的信心被大大動搖,關于美債信用評級下調的悲觀預期迅速上升。盡管預測未來有輕率之嫌,但筆者認為有幾個因素要考慮:
首先,美國國會方面在8月2日前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從歷史記錄來看,自1980年以來,美國累計39次提高國債上限,最近3次發生于2009年2月到2010年2月。鑒于目前美國失業率高達9.2%,無論是從吸引海外投資,還是從提振公眾信心考慮,國會兩黨在此時“頂牛”,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因為這有可能讓美國陷入“二次衰退”。
其次,美債評級是一個動態調整過程。即便最終無法達成協議,美國政府也可能會以“關門”等非常手段要挾國會改弦更張。一旦國會同意提高上限,或作出大幅削減開支的承諾,其評級仍有可能重新回到AAA級。退一萬步說,評級略有下調也并不意味著不安全,即便美債被降至AA級,其評級也依然優于許多國家的主權債,如目前日本長期國債評級僅為AA-。
最后,從市場需求看,美債仍深受投資者歡迎。與希臘債券不同,支撐美債的不僅是經濟因素,更是美國強大的綜合實力。
截至2011年5月底,中國共持有美債1.16萬億美元,不可避免會引發國人對于國民財富流失的擔心。但從中短期來看,這種可能性似乎不大:
其一, 從美債的持有方來看,美國政府信托基金是最大持有者,其次是包括中國、日本、英國等在內的外國投資者;還有美國國內私人機構和美聯儲和美國地方政府。不僅中國,美國國內外各方都已對奧巴馬政府施加了巨大壓力,要求其充分維護投資者利益。
其二,試問,如果各國投資者放棄了美債,環顧全球,還能找到同等規模的更好替代品嗎?無論是非美債券,還是黃金、原油等貴金屬或大宗商品,就市場的容量和安全性兩個維度來衡量,任何一種投資品都無法像美債一樣,成為其外匯投資組合中的絕對重倉。
但從長期來看,美債風險不斷上升、重要性逐步下降是個不爭的事實。近年來中國減持美國的趨勢也十分明顯,2010年以來,中國推動了外儲多元化戰略,持續買入日、韓及歐洲國家債券,同時減持美債。
對于投資者而言,短期內美元匯率和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波動在所難免;但真正值得擔心的,恐怕還是日后美國為了償還巨額債務所引發的全球大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