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聞報》于7月10日發行最后一期后永久停刊。香港《大公報》14日刊出評論說,《世界新聞報》的悲劇反映了人們對媒體社會責任和職業操守的呼喚。它的竊聽丑聞讓人們看到,在“新聞自由”這面亮閃閃的旗幟下,原來還有那么多見不得人的齷齪。《世界新聞報》以揭露丑聞而聞名業界,但最終卻將自己變成丑聞的主角。
文章摘編如下:
因涉嫌竊聽丑聞,傳媒大亨默多克旗下一張有168年歷史、發行量高達260萬份的報紙──《世界新聞報》于7月10日發行最后一期后永久停刊。若這樣的新聞出現在幾天前,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如今卻真真切切地發生了。這張在新聞界獲獎無數、聲名赫赫的百年老報,在丑聞面前,竟如此不堪一擊,瞬間瓦解,令人震驚,發人深省。
《世界新聞報》的悲劇反映了人們對媒體社會責任和職業操守的呼喚。曾幾何時,媒體反映民意、針砭時弊而被譽為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權力”,記者無私無畏、仗義執言而被尊為“無冕之王”。但近年來,媒體和記者卻光彩不再,從黛安娜事件,到維基解密,媒體不止一次地被推到風口浪尖上,其社會公信力大打折扣。
《世界新聞報》竊聽丑聞讓人們看到,在“新聞自由”這面亮閃閃的旗幟下,原來還有那么多見不得人的齷齪。《世界新聞報》以揭露丑聞而聞名業界,但最終卻將自己變成丑聞的主角。在“新聞自由”的背后是對多達四千名無辜民眾的非法竊聽,是動輒十幾萬、甚至幾十萬英鎊赤裸裸的賄賂,是從記者,到警方、私家偵探、政府高官一整條割不斷的利益鏈,是為追求煽情和轟動效應而隨意編造的讀者來信,是記者移花接木、嫁接時間地點等新聞要素而制造出的假新聞……如此媒體讓社會震驚。
媒體與政治本是一對密不可分的孿生兄弟。許多媒體雖自我標榜遠離政治,追求客觀公正,但實際上從來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世界新聞報》也不例外。從戴卓爾夫人到卡梅倫,英國所有首相無一例外都曾在《世界新聞報》的支持下榮登權力之顛,也都曾把《世界新聞報》作為打擊對手的利器。政治家需要媒體發出聲音,媒體需要政治家支持立足發展,被愚弄的就是蒙在鼓里的老百姓。英國的新聞監管體系不能說不健全,媒體內部有從業規范,新聞界有新聞委員會、報刊投訴委員會、道德委員會等等,法律上也有成熟的體系。《世界新聞報》何以在如此嚴密的體系中翻云覆雨而不受處罰,原因恐怕只能從體系中去尋找。
無規矩無以成方圓,每個行當都要有一定之規。在當今媒體激烈競爭的信息時代,運用非法手段獲取新聞遠非《世界新聞報》一家。在利益的驅動下,記者、編輯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虛假、欺騙、暗箱操縱竟成了新聞業內的潛規則,這是當今新聞界的致命傷。《世界新聞報》揭出的丑聞不過是冰山一角,隨著案件調查的深入,恐怕會有更多的媒體被牽涉進來,骯臟的東西也會越揭越多。
一張百年老報對讀者說:“謝謝,再見”,異常低調地離開了業界。是讀者的錢袋子養活了報紙,《世界新聞報》該言感謝,但何時“再見”就難說了。(施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