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0年前,德國還被視為歐洲病夫。然而就在2010年,這一印象被徹底顛覆了:這個國家突然變成了歐洲景氣的火車頭。德國人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
在聯邦經濟部長布呂德勒看來,德國“成為經濟模范”。甚至在野黨社民黨的領導人施泰因邁爾也高興地表示: “我們比其他人更好地渡過了危機。”
假如在面對德國順利渡過危機這個好消息時不去分析原因,那么德國人也就不是德國人了。“我們的國家有何特別之處?”聯邦總理默克爾提出了這個問題,然后自己給出了答案:我們有以強大工業核心為本的富有創新力量的經濟,尤其重要的是有“堅實的社會伙伴關系”——也就是社會福利市場經濟。總理接著說:“現在,在危機過后,世界上許多國家所羨慕的正是我們充滿生命力的社會福利市場經濟制度。”
的確,雇主和雇員在經濟危機中能夠相互扶持。之所以能做到這點,是因為聯邦政府將雇用鐘點工的期限延長到最多24個月。在鐘點工制度里,職員如果暫時沒有工作可干,也不會被解雇。在此期間他們的薪金由聯邦勞動局和企業共同支付。
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米夏埃爾·許特說,企業只有在一定前提條件下才會用鐘點工制度代替解雇。 “只有在人們看得見不久后的光明前景的情況下,這才有意義。”
那么企業的樂觀情緒叉從何而來呢?這顯然首先來自這樣一種認知:德國國民經濟的競爭力在過去幾年中比從前大了很多。自出臺“2010年議程”改革方案開始,德國徹底改革了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福利體系。改革在危機到來之前已經初見成效。此外,德國產品始終受到全世界追捧。
在經濟專家沃爾夫岡·弗朗茨看來,出口導向性是德國經濟根本的動力來源,無論在危機前、危機中,還是現在在危機結束后。“以出口為導向既是德國經濟急劇衰退的原因,也是它迅猛增長的原因。”專業技術人員在德國出口型企業占有很大比例,旺盛的出口勢頭抑制了大規模裁員。
出口型經濟未來能繼續推動德國經濟增長嗎?德國的歐洲鄰國目前問題重重,而它們正是德國的最佳客戶。德國經濟有朝一日會不會因此再次崩潰?專家們曾就此發出警告。但在這方面,德國也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近幾個月來,德國國內個人消費有了明顯增長。德國人重新燃起了購物欲。他們有能力擴大消費,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有了工作,因而也有了錢。聯邦勞動局宣布,2010年10月德國失業人數下降到300萬人以下。而且那些生意好的行業還有望加薪。